冀东峪耳崖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10-11页 |
1.2 峪耳崖金矿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1.3 现存问题 | 第12页 |
1.4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2-13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5页 |
2.1 地层 | 第15-19页 |
2.1.1 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系 | 第17页 |
2.1.2 中晚元古代沉积盖层 | 第17-19页 |
2.2 构造 | 第19-23页 |
2.2.1 基底构造 | 第19-20页 |
2.2.2 盖层构造 | 第20-21页 |
2.2.3 断裂构造 | 第21-23页 |
2.3 岩浆岩 | 第23-25页 |
2.3.1 太古代岩浆岩 | 第23页 |
2.3.2 印支期岩浆岩 | 第23-24页 |
2.3.3 燕山期岩浆岩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25-35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6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6-27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7-28页 |
3.3.1 二长花岗岩 | 第27-28页 |
3.3.2 钾长花岗岩 | 第28页 |
3.3.3 黑云母花岗岩 | 第28页 |
3.4 矿体特征 | 第28-30页 |
3.5 矿化类型 | 第30-32页 |
3.5.1 含金黄铁矿细脉浸染型 | 第30页 |
3.5.2 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 | 第30-31页 |
3.5.3 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 | 第31-32页 |
3.5.4 黄铁矿碳酸岩脉型 | 第32页 |
3.6 矿石矿物 | 第32-33页 |
3.6.1 银金矿 | 第32页 |
3.6.2 黄铁矿 | 第32-33页 |
3.6.3 碲铋矿 | 第33页 |
3.6.4 黄铜矿 | 第33页 |
3.6.5 闪锌矿 | 第33页 |
3.6.6 方铅矿 | 第33页 |
3.7 脉石矿物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峪耳崖金矿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35-47页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35-41页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1-42页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2-44页 |
4.4 成矿年代 | 第44-45页 |
4.5 成矿地质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峪耳崖金矿成矿流体与成矿热(动)力学 | 第47-68页 |
5.1 围岩蚀变 | 第47-49页 |
5.1.1 蚀变岩类型 | 第47-49页 |
5.1.2 蚀变岩特征 | 第49页 |
5.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9-55页 |
5.2.1 岩相学特征 | 第49-52页 |
5.2.2 显微测温 | 第52-53页 |
5.2.3 包裹体的盐度与密度 | 第53-55页 |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55-57页 |
5.3.1 激光拉曼分析 | 第55-57页 |
5.3.2 包裹体群体分析 | 第57页 |
5.4 成矿压力和深度还原 | 第57-58页 |
5.4.1 成矿压力 | 第57-58页 |
5.4.2 成矿深度 | 第58页 |
5.5 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58-63页 |
5.5.1 氢氧同位素 | 第58-60页 |
5.5.2 硫同位素 | 第60-62页 |
5.5.3 铅同位素 | 第62-63页 |
5.6 成矿物质及来源 | 第63-65页 |
5.7 金的迁移与沉淀机制 | 第65-68页 |
5.7.1 金的迁移机制 | 第65-66页 |
5.7.2 金的沉淀机制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