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综述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设计解析 | 第21-40页 |
2.1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构成分析 | 第21-26页 |
2.1.1 理论教学空间 | 第21-22页 |
2.1.2 实训教学空间 | 第22-24页 |
2.1.3 开放共享空间 | 第24-26页 |
2.2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特征解析 | 第26-30页 |
2.2.1 教学主导、功能聚合 | 第26-27页 |
2.2.2 布局灵活、层次分明 | 第27页 |
2.2.3 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 第27-28页 |
2.2.4 实训对外、开放便利 | 第28-30页 |
2.3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2.3.1 建筑经济性的限制 | 第30页 |
2.3.2 教学模式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3 专业设置的主导 | 第32-33页 |
2.4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33-38页 |
2.4.1 集约化 | 第34-35页 |
2.4.2 开放化 | 第35-36页 |
2.4.3 弹性化 | 第36-37页 |
2.4.4 生态化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设计策略 | 第40-59页 |
3.1 空间结构多元化 | 第40-49页 |
3.1.1 核心型 | 第44-45页 |
3.1.2 分子型 | 第45-47页 |
3.1.3 线型 | 第47-49页 |
3.1.4 自由发散型 | 第49页 |
3.2 空间资源聚合化 | 第49-53页 |
3.2.1 教学实训共融搭配 | 第50-51页 |
3.2.2 实训空间集中布置 | 第51-52页 |
3.2.3 开放空间合理渗透 | 第52-53页 |
3.3 空间环境人性化 | 第53-58页 |
3.3.1 创造适宜的空间尺度 | 第54-55页 |
3.3.2 塑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 第55-57页 |
3.3.3 营造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设计手法 | 第59-75页 |
4.1 理论教学空间的拓展共生 | 第59-64页 |
4.1.1 交流空间的适度契入 | 第59-60页 |
4.1.2 互动空间的灵活控制 | 第60-63页 |
4.1.3 现代教室的智能展现 | 第63-64页 |
4.2 实训教学空间的多重构建 | 第64-69页 |
4.2.1 建筑体量的强化整合 | 第64-66页 |
4.2.2 建筑组团的尺度削弱 | 第66-67页 |
4.2.3 空间界面的风格演绎 | 第67-69页 |
4.3 开放共享空间的互融渗透 | 第69-74页 |
4.3.1 底层空间的架空处理 | 第69-71页 |
4.3.2 楼层空间的连廊设计 | 第71-72页 |
4.3.3 顶层空间的环境营造 | 第72-73页 |
4.3.4 庭院景观的多样回应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空间拓展性创作实践 | 第75-86页 |
5.1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总体概述 | 第75-77页 |
5.1.1 规划用地现状 | 第75-76页 |
5.1.2 规划思想 | 第76-77页 |
5.2 教学空间设计 | 第77-85页 |
5.2.1 核心教学区 | 第78-79页 |
5.2.2 协调单元 | 第79-83页 |
5.2.3 立面设计 | 第83-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