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农发行支持“三农”业务发展的策略制定及路径选择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4页
  一、论文的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1-12页
  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2-1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4-19页
 第一节 关于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理论研究第14页
 第二节 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第14-15页
 第三节 关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证研究第15页
 第四节 关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定位的研究第15-16页
 第五节 关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商业性业务研究第16页
 第六节 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风险补偿、可持续发展研究第16-17页
 第七节 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外部环境的研究第17页
 第八节 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发展的研究第17-19页
第三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理论第19-28页
 第一节 农业政策性金融第19-24页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涵义第19-20页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征第20-22页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第22-24页
 第二节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第24-28页
  一、资源配置理论第24-25页
  二、市场"失灵"与国家干预第25-26页
  三、农业弱质论第26-28页
第四章 农发行发展历程及运行状况第28-44页
 第一节 农发行的职能定位及特征第28-32页
  一、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涵义第28页
  二、农发行的建立第28-30页
  三、农发行的职能定位第30页
  四、农发行的特征第30-32页
 第二节 农发行的业务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第32-44页
  一、农发行的发展历程第32-35页
  二、农发行业务发展现状第35-44页
第五章 农发行业务发展动因及制约因素第44-53页
 第一节 农发行业务发展动因第44-47页
  一、政策动因:"三农"问题呕待解决,金融支农缺口大第44-45页
  二、生存动因:拓展生存空间、实现保本微利第45-46页
  三、发展动因:改善财务、资产质量状况,实现持续高效发展第46-47页
 第二节 农发行业务发展制约因素第47-53页
  一、职能定位因素第47页
  二、政策和制度因素第47-48页
  三、体制因素第48-50页
  四、机制因素第50-53页
第六章 农发行业务发展战略第53-61页
 第一节 基层农发行与农行、农信社涉农贷款比较分析第53-55页
 第二节 农发行服务"三农"的业务发战略第55-61页
  一、加权平均竞争优势评估第55-56页
  二、SWOT矩阵分析第56-57页
  三、农发行业务发展策略第57-61页
第七章 农发行业务发展路径第61-72页
 第一节 拓展政策性业务范围第61-63页
  一、巩固传统的粮食政策性业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61页
  二、拓展支农的政策性贷款业务第61-62页
  三、开办或代理农业政策性保险和担保业务,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第62页
  四、开拓政策性支农资金结算业务第62-63页
 第二节 稳步推进农业开发性业务第63-66页
  一、以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第64页
  二、加大农业生产设施的中长期投资,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第64-65页
  三、支持农业园区开发建设第65页
  四、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第65-66页
  五、着力于区域开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第66页
 第三节 多元化发展商业性业务第66-72页
  一、构造全方位信贷支农新模式第67-69页
  二、实行分账管理、双轨经营第69-70页
  三、加强与商业银行业务合作第70-72页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72-79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72-73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73-79页
  一、对农发行职能进行重组改造,调整定位第73-74页
  二、加快农业政策性银行立法和金融监管第74页
  三、运行多元稳定的市场化筹资机制,拓宽农发行资金来源渠道第74-76页
  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第76页
  五、深化内部改革,完善农发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76-77页
  六、增强风险管管控能力,提高支农效率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基层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存在问题及数据质量提升方法研究--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