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及其困境—波普尔政治哲学述评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次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波普尔其人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 开放社会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 第15-24页 |
2.1 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2.1 波普尔式认识论 | 第16-19页 |
2.2.2 反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主义 | 第19-24页 |
3 从封闭到开放——波普尔的政治哲学 | 第24-37页 |
3.1 开放社会概念 | 第24-27页 |
3.1.1 柏格森:概念源起 | 第24-25页 |
3.1.2 波普尔:概念发展 | 第25-27页 |
3.2 开放社会诸原则:悖论的解决 | 第27-33页 |
3.2.1 统治权问题的转换和民主的意义 | 第27-29页 |
3.2.2 自由及其限度 | 第29-31页 |
3.2.3 国家干预主义 | 第31-33页 |
3.3 开放社会建构方法:渐进社会工程 | 第33-37页 |
3.3.1 以排除痛苦替代争取最大幸福 | 第34-35页 |
3.3.2 以改良替代暴力革命 | 第35-37页 |
4 开放社会的理想和困境 | 第37-47页 |
4.1 开放的阻碍 | 第37-42页 |
4.1.1 封闭社会强大的心理根源 | 第38-39页 |
4.1.2 不同制度之间的封闭 | 第39-40页 |
4.1.3 宗教、民族冲突 | 第40-42页 |
4.2 开放的代价 | 第42-47页 |
4.2.1 对个人的冲击 | 第42-44页 |
4.2.2 对国家的冲击 | 第44-47页 |
5 结语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