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注射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2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湿热证研究概况 | 第12页 |
·病因与病机 | 第12页 |
·湿热证的病因 | 第12页 |
·病机传变规律 | 第12页 |
·湿热证界定 | 第12-13页 |
·湿热证现代研究 | 第13-15页 |
·湿热证与炎症的关系 | 第13页 |
·湿热证与免疫的关系 | 第13页 |
·湿热证与细胞内能量代谢 | 第13页 |
·湿热证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 第13-14页 |
·湿热证与抗氧化功能的关系 | 第14页 |
·湿热证与血浆变化 | 第14页 |
·其他方面 | 第14-15页 |
2.葛根芩连制剂研究概述 | 第15页 |
·葛根芩连方剂来源及方解 | 第15页 |
·葛根芩连汤药味基原及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页 |
·葛根芩连汤提取、精制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提取条件研究 | 第16页 |
·提取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精制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剂型研究 | 第18-20页 |
·结肠柱塞胶囊 | 第18-19页 |
·巴布剂 | 第19页 |
·分散片 | 第19页 |
·微丸 | 第19页 |
·泡腾片 | 第19-20页 |
·纳米制剂 | 第20页 |
·葛根芩制剂在兽医临床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 第21-24页 |
1.选题背景 | 第21-22页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4-65页 |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的提取及精制 | 第24-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药材及试剂 | 第24页 |
·仪器 | 第24-25页 |
·方法 | 第25-30页 |
·葛根、黄芩、黄连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5-28页 |
·葛根、黄芩、黄连单味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 第28页 |
·提取方法的筛选 | 第28-29页 |
·提取液的精制 | 第29页 |
·乙醇沉淀法 | 第29页 |
·ZTC1+1Ⅱ | 第29-30页 |
·壳聚糖澄清法 | 第30页 |
·精制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葛根、黄芩、黄连单味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结果 | 第30-33页 |
·葛根有效成分提取结果 | 第30-32页 |
·黄芩有效成分提取结果 | 第32-33页 |
·黄连中有效成分提取结果 | 第33页 |
·提取方法筛选结果 | 第33-34页 |
·精制方法筛选结果 | 第34-36页 |
·乙醇精制结果 | 第34页 |
·ZTC1+1Ⅱ精制结果 | 第34-35页 |
·壳聚糖精制结果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提取方法 | 第36页 |
·精制方法 | 第36-37页 |
第二章 葛根芩连注射剂的成型工艺研究 | 第37-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材料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仪器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9页 |
·处方 | 第37-38页 |
·制备工艺 | 第38-39页 |
·辅料对提取液澄明度影响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辅料对提取液澄明度影响 | 第39-40页 |
·HP-β-CD | 第39-40页 |
·吐温-80 | 第40页 |
·丙二醇 | 第40页 |
·pH值对提取液澄明度影响结果 | 第40-41页 |
·成型工艺路线总结 | 第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增溶效果 | 第41-42页 |
·pH值影响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葛根芩连注射剂质量控制研究 | 第43-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1页 |
·材料 | 第43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43页 |
·仪器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51页 |
·质量检查 | 第43-44页 |
·葛根芩连注射剂定性鉴别 | 第44-46页 |
·葛根芩连注射剂含量测定 | 第46-49页 |
·安全性检查 | 第49-51页 |
·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1页 |
2 结果及分析 | 第51-59页 |
·检查结果 | 第51页 |
·薄层色谱鉴定结果 | 第51-53页 |
·葛根素 | 第51-52页 |
·黄芩苷 | 第52页 |
·盐酸小檗碱 | 第52-53页 |
·含量测定结果 | 第53-57页 |
·葛根素 | 第53-54页 |
·黄芩苷 | 第54-56页 |
·盐酸小檗碱 | 第56-57页 |
·肌肉刺激性结果 | 第57页 |
·溶血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稳定性考察结果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0页 |
·葛根芩连注射剂定性分析 | 第59页 |
·葛根芩连注射剂定量分析 | 第59页 |
·稳定性 | 第59-60页 |
附:葛根芩连注射剂质量标准 #49葛根芩连注射剂 | 第60-62页 |
1 名称 | 第60页 |
2 处方 | 第60页 |
3 制法 | 第60页 |
4 性状 | 第60页 |
5 鉴别 | 第60页 |
6 检查 | 第60-61页 |
7 含量测定 | 第61页 |
8 功能与主治 | 第61页 |
9 规格 | 第61页 |
10 贮藏 | 第61-62页 |
第四章 葛根芩连注射剂体外抑菌的初步考察 | 第62-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材料 | 第62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62页 |
·仪器 | 第62页 |
·菌株 | 第62页 |
·方法 | 第62-63页 |
·药液的配制 | 第62页 |
·菌液的配制 | 第62-63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63页 |
2 结果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创新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