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与概念 | 第10-12页 |
1.1.1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 第10-11页 |
1.1.2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理论 | 第11-12页 |
1.2 自卑感的理论与概念 | 第12-15页 |
1.2.1 自卑感的定义 | 第12页 |
1.2.2 我国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 第12-13页 |
1.2.3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 | 第13-14页 |
1.2.4 干预模式的探讨 | 第14-15页 |
1.3 亲密恐惧的理论与概念 | 第15-18页 |
1.3.1 亲密恐惧的概念 | 第15页 |
1.3.2 亲密恐惧的理论解释 | 第15-16页 |
1.3.3 亲密恐惧的测量 | 第16页 |
1.3.4 亲密恐惧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5 亲密恐惧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4.1 来自实践的思考 | 第18页 |
1.4.2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 被试 | 第21页 |
2.2 测量工具 | 第21-22页 |
2.2.1 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 | 第21-22页 |
2.2.2 缺憾量表 | 第22页 |
2.2.3 亲密恐惧问卷 | 第22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3-28页 |
3.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2 大学新生自卑感、亲密恐惧人口学差异分析 | 第24-25页 |
3.2.1 自卑感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24页 |
3.2.2 亲密恐惧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24-25页 |
3.3 不同同一性状态个体自卑感、亲密恐惧得分差异比较 | 第25-26页 |
3.4 自我同一性与自卑感、亲密恐惧的相关分析 | 第26页 |
3.5 自卑感在自我同一性与亲密恐惧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26-28页 |
4 讨论 | 第28-33页 |
4.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现状 | 第28页 |
4.2 大学新生自卑感人口学差异 | 第28-29页 |
4.3 大学新生亲密恐惧人口学差异 | 第29-30页 |
4.4 自我同一性、自卑感、亲密恐惧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4.4.1 自我同一性与自卑感的关系 | 第30页 |
4.4.2 自我同一性与亲密恐惧的关系 | 第30页 |
4.4.3 自卑感与亲密恐惧的关系 | 第30-31页 |
4.4.4 自卑感的中介作用 | 第31页 |
4.5 本研究中的不足 | 第31-33页 |
5 结论 | 第33-35页 |
5.1 结论 | 第33页 |
5.2 研究结果对实践的启示 | 第33-35页 |
5.2.1 对大学新生自我发展的启示 | 第33页 |
5.2.2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 第33-34页 |
5.2.3 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启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综述 | 第39-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