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8-9页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10页 |
第二章 徽派建筑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0-14页 |
2.1 徽派建筑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0-11页 |
2.2 徽派建筑形成的地理环境 | 第11-12页 |
2.3 徽派建筑形成的文化背景 | 第12页 |
2.4 派建筑形成的经济基础 | 第12-14页 |
第三章 皖南徽派建筑中的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 第14-23页 |
3.1 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 第14-17页 |
3.1.1 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14-15页 |
3.1.2 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15-16页 |
3.1.3 家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16-17页 |
3.2 州建筑中“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哲学 | 第17-22页 |
3.2.1 派建筑建造中的风水思想 | 第17-18页 |
3.2.2 派建筑融于自然的建筑形式 | 第18-19页 |
3.2.3 派建筑顺应自然的选址、布局特点 | 第19-21页 |
3.2.4 派建筑取法自然的装饰与用材用料 | 第21-22页 |
3.3 派建筑中的缺陷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徽派建筑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 | 第23-28页 |
4.1 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建筑生态问题 | 第23-24页 |
4.1.1 代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3-24页 |
4.1.2 对现代建筑活动的反思 | 第24页 |
4.2 徽派建筑生态哲学的启示与意义 | 第24-28页 |
4.2.1 徽派建筑生态观对当今社会建筑生态发展的启示与意义 | 第24-25页 |
4.2.2 代建筑活动对徽派建筑生态意识的传承与创新 | 第25-28页 |
结束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