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核酸适配体 | 第12-15页 |
1.1.1 SELEX筛选技术流程 | 第12-13页 |
1.1.2 适配体的特点 | 第13页 |
1.1.3 适配体与靶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 | 第13-14页 |
1.1.4 适配体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 液晶生物传感概论 | 第15-21页 |
1.2.1 液晶的简介 | 第15-16页 |
1.2.2 液晶分子分类 | 第16-18页 |
1.2.3 液晶分子的光学特性 | 第18页 |
1.2.4 新型液晶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 第18-19页 |
1.2.5 液晶生物传感器的自组装敏感膜 | 第19-21页 |
1.3 液晶生传感器的应用 | 第21-24页 |
1.3.1 免疫分析 | 第21-22页 |
1.3.2 蛋白质分析 | 第22-23页 |
1.3.3 核酸分析 | 第23-24页 |
1.4 本研究论文的构想 | 第24-25页 |
第2章 基于裂开型适配体的液晶生物传感器检测三磷酸腺苷 | 第25-34页 |
2.1 前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2.2.2 玻片的预处理 | 第26页 |
2.2.3 玻片表面敏感膜的组装 | 第26页 |
2.2.4 捕获探针的组装 | 第26-27页 |
2.2.5 液晶盒的制作 | 第27页 |
2.2.6 检测方法 | 第27页 |
2.2.7 荧光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3页 |
2.3.1 原理 | 第27-29页 |
2.3.2 下玻片TEA/DMOAP比例的优化 | 第29页 |
2.3.3 捕获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29-30页 |
2.3.4 ATP的检测及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2.3.5 荧光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2.3.6 特异性实验 | 第32-33页 |
2.3.7 荧光特异性实验 | 第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胸腺嘧啶-汞离子-胸腺嘧啶特异性配位作用的液晶生物传感器对汞离子的检测 | 第34-44页 |
3.1 前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2 玻片的预处理 | 第36页 |
3.2.3 玻片表面敏感膜的组装 | 第36页 |
3.2.4 捕获探针的组装 | 第36页 |
3.2.5 液晶盒的制作 | 第36-37页 |
3.2.6 检测方法 | 第37页 |
3.2.7 荧光测定方法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3.3.1 原理 | 第37-38页 |
3.3.2 捕获探针浓度的考察 | 第38-39页 |
3.3.3 传感器对汞离子的检测 | 第39-40页 |
3.3.4 荧光表征 | 第40-41页 |
3.3.5 传感器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41-42页 |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42页 |
3.3.7 传感器实际水样的汞离子检测 | 第42-43页 |
3.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发卡型适配体液晶生物传感器构象变化检测三磷酸腺苷 | 第44-52页 |
4.1 前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4.2.2 玻片的预处理 | 第46页 |
4.2.3 玻片表面敏感膜的组装 | 第46页 |
4.2.4 捕获探针的组装 | 第46页 |
4.2.5 液晶盒的制作 | 第46-47页 |
4.2.6 检测方法 | 第47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47-51页 |
4.3.1 适配体液晶生物传感的设计原理 | 第47-48页 |
4.3.2 下玻片硅烷化条件优化 | 第48页 |
4.3.3 捕获探针浓度优化及对比 | 第48-49页 |
4.3.4 信号探针浓度优化 | 第49页 |
4.3.5 ATP的性能检测 | 第49-50页 |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50-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