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温泉学论文

长白山玄武岩区地热水资源成因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4页
        1.2.1 地热水资源类型第14-16页
        1.2.2 地热水资源特征第16-18页
        1.2.3 地热水资源成因第18-20页
        1.2.4 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第20-22页
        1.2.5 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第22-24页
    1.3 研究区地热水研究程度第24-25页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5-26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7-30页
        1.6.1 研究方法第27页
        1.6.2 技术路线第27-30页
    1.7 论文创新点第30页
    1.8 论文工作量第30-33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33-38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33-37页
        2.1.1 地理位置第33-34页
        2.1.2 气候与气象第34-35页
        2.1.3 水文第35-37页
    2.2 社会经济概况第37-38页
第3章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概况第38-51页
    3.1 区域地质条件第38-46页
        3.1.1 地形地貌第38页
        3.1.2 地层岩性第38-43页
        3.1.3 地质构造第43-46页
        3.1.4 火山活动第46页
    3.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第46-50页
        3.2.1 地下水类型和富水性第46-49页
        3.2.2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第49页
        3.2.3 地下水动态及特征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地热水资源特征第51-93页
    4.1 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和分布特征第51-65页
        4.1.1 地表温度异常分布特征第51-58页
        4.1.2 布格重力场特征第58页
        4.1.3 区域磁场特征第58-59页
        4.1.4 温泉、地热井分布特征第59-61页
        4.1.5 地热水资源异常区和分布特征分析第61-65页
    4.2 地热水资源水化学特征第65-80页
        4.2.1 常规组分第66-69页
        4.2.2 微量组分第69-71页
        4.2.3 同位素组分第71-73页
        4.2.4 地热水质量评价第73-80页
    4.3 地热水资源热储层特征第80-90页
        4.3.1 热储理论第80-81页
        4.3.2 地球化学温标类别及适用条件第81-84页
        4.3.3 地热水水岩平衡状态分析第84-87页
        4.3.4 热储层温度确定第87-88页
        4.3.5 深部循环特征第88-90页
    4.4 本章小结第90-93页
第5章 地热水资源成因分析第93-121页
    5.1 断裂构造作用第93-100页
        5.1.1 分段均值法第93-94页
        5.1.2 断裂构造与地表温度场第94-97页
        5.1.3 断裂构造与地热水潜在概率场第97-100页
    5.2 地热水补给机制与年龄第100-108页
        5.2.1 地热水补给机制第100-103页
        5.2.2 地热水氚同位素年龄第103-108页
    5.3 地热水化学组分成因分析第108-119页
        5.3.1 水岩作用实验第108-116页
        5.3.2 地热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第116-119页
    5.4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6章 地热水资源成因模式第121-155页
    6.1 地热水资源要素第121-139页
        6.1.1 地热地质条件第121-132页
        6.1.2 盖层第132-133页
        6.1.3 热储层第133-135页
        6.1.4 导热通道第135-136页
        6.1.5 来源特征第136-139页
    6.2 成因模式建立第139-142页
        6.2.1 火山岩浆型成因模式第140页
        6.2.2 沉积盆地型成因模式第140-141页
        6.2.3 断裂构造型成因模式第141-142页
    6.3 地热水资源区划分第142-144页
    6.4 典型温泉成因模式第144-152页
        6.4.1 锦江温泉第144-147页
        6.4.2 聚龙温泉第147-148页
        6.4.3 仙人桥温泉第148-151页
        6.4.4 十八道沟温泉第151-152页
    6.5 本章小结第152-155页
第7章 结论及建议第155-159页
    7.1 结论第155-156页
    7.2 建议第156-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9页
攻读硕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9-170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70-171页
致谢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舞蹈与音乐之关系研究
下一篇:重大行政决策之公众参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