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17-23页 |
1.3.1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2 关于信用评级机构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3 关于信用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20-22页 |
1.3.4 关于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的研究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确定指标内容的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2 确定指标权重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2.1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5-29页 |
2.1.1 物业管理行业现行评价工作归纳 | 第25-28页 |
2.1.2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28-29页 |
2.2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2.1 专家打分法原理 | 第29-30页 |
2.2.2 熵权法原理 | 第30-31页 |
2.3 信用评价工作的组织结构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50页 |
3.1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3-34页 |
3.1.1 调查问卷对象的专家组构成 | 第33页 |
3.1.2 专家调查问卷过程 | 第33-34页 |
3.2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4-48页 |
3.2.1 企业客观情况 | 第37-41页 |
3.2.2 企业经营信用 | 第41-42页 |
3.2.3 企业社会责任 | 第42-47页 |
3.2.4 相关方的满意度 | 第47-48页 |
3.3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 第50-69页 |
4.1 专家打分-熵权法权重计算模型 | 第50-59页 |
4.1.1 主观权重的计算 | 第50-54页 |
4.1.2 客观权重的计算 | 第54-57页 |
4.1.3 专家打分-熵权法计算复合权重 | 第57-59页 |
4.2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方法 | 第59-65页 |
4.2.1 企业客观情况的评价方法 | 第59-61页 |
4.2.2 企业社会责任信用评价方法 | 第61-63页 |
4.2.3 企业经营信用评价方法 | 第63-65页 |
4.2.4 业主及各方信用评价方法 | 第65页 |
4.3 一票否决项 | 第65-66页 |
4.4 信用等级的涵义 | 第66-69页 |
第5章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69-75页 |
5.1 绿城物业的基本信息 | 第69-70页 |
5.2 绿城物业客观信用 | 第70-71页 |
5.3 绿城物业的经营信用 | 第71-72页 |
5.4 绿城物业的社会责任 | 第72-73页 |
5.5 绿城物业的相关方满意度 | 第73-74页 |
5.6 绿城物业的综合信用评价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 第75-76页 |
6.2 研究中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附录A 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主观权重表 | 第83-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