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区内部紧凑度综合测度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 第9页 |
1.1.2 发展紧凑城市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1.1.3 当前有关紧凑城市研究的相对缺乏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5页 |
1.3.1 国外城市紧凑度测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城市紧凑度测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紧凑度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31页 |
2.1 紧凑城市的概念内涵 | 第18-23页 |
2.1.1 紧凑城市的概念 | 第18-21页 |
2.1.2 紧凑城市定义 | 第21-22页 |
2.1.3 紧凑城市的学术争论 | 第22-23页 |
2.2 紧凑城市的特征分析 | 第23-27页 |
2.2.1 形态紧凑 | 第23-24页 |
2.2.2 规模紧凑 | 第24-25页 |
2.2.3 功能紧凑 | 第25-26页 |
2.2.4 效率紧凑 | 第26-27页 |
2.3 紧凑度概念方法解读 | 第27-30页 |
2.3.1 紧凑度概念辨析 | 第27-28页 |
2.3.2 紧凑度测度方法评述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南山区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5页 |
3.1 研究对象简析 | 第31-32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第32-35页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结构框架 | 第34-35页 |
3.3 测度指标选取确立 | 第35-44页 |
3.3.1 二级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3.3.2 三级指标选取 | 第36-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南山区内部紧凑度综合测度 | 第45-71页 |
4.1 数据库构建与数据处理 | 第45-48页 |
4.1.1 数据库构成要素 | 第45-46页 |
4.1.2 数据库构建及操作 | 第46-48页 |
4.2 单项指标紧凑测度过程及结果 | 第48-63页 |
4.2.1 密度紧凑度测度过程及结果 | 第48-51页 |
4.2.2 结构紧凑度测度过程及结果 | 第51-55页 |
4.2.3 功能紧凑度测度过程及结果 | 第55-58页 |
4.2.4 效率紧凑度测度过程及结果 | 第58-62页 |
4.2.5 各项紧凑度横向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3 综合指标体系紧凑测度过程及结果 | 第63-70页 |
4.3.1 指标权重的选择 | 第63-65页 |
4.3.2 无纲量化处理 | 第65-66页 |
4.3.3 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66-69页 |
4.3.4 综合测度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南山区内部紧凑度优化策略 | 第71-81页 |
5.1 南山区内部紧凑度与相关规划对比 | 第71-76页 |
5.1.1 适宜紧凑度的探索 | 第71-72页 |
5.1.2 相关规划对南山区发展的目标定位 | 第72-76页 |
5.2 南山区内部紧凑度优化目标 | 第76-77页 |
5.3 南山区内部紧凑度优化策略 | 第77-80页 |
5.3.1 加强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 第77页 |
5.3.2 密度分区及空间形态结构优化 | 第77-79页 |
5.3.3 提升其他空间使用效率 | 第79页 |
5.3.4 引导交通组织及用地整合 | 第79-80页 |
5.3.5 综合利弊制定紧凑城市指导政策 | 第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