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车35井区八道湾组油藏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辫状河三角洲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中渗储层开发特点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4 论文研究工作量 | 第11-12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21页 |
2.1 工区位置 | 第14-15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2.2.1 区域构造 | 第15-17页 |
2.2.2 地层特征 | 第17页 |
2.2.3 储层特征 | 第17-19页 |
2.2.4 油藏类型 | 第19页 |
2.3 开发概况 | 第19-21页 |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1-39页 |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1-23页 |
3.2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 第23-30页 |
3.2.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3-27页 |
3.2.2 单井相 | 第27-28页 |
3.2.3 剖面相 | 第28页 |
3.2.4 平面相 | 第28-30页 |
3.3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0-39页 |
3.3.1 平面非均质性 | 第30-34页 |
3.3.2 层内非均质性 | 第34-37页 |
3.3.3 微观非均质特征 | 第37-39页 |
第4章 储层地质模型与油藏数值模拟 | 第39-47页 |
4.1 储层地质建模 | 第39-43页 |
4.1.1 三维断层模型 | 第39页 |
4.1.2 三维构造建模 | 第39页 |
4.1.3 储层属性建模 | 第39-43页 |
4.2 油藏数值模拟 | 第43-47页 |
4.2.1 模型粗化 | 第43页 |
4.2.2 数值模拟数据准备 | 第43页 |
4.2.3 初始化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4.2.4 确定生产工作制度 | 第43-44页 |
4.2.5 生产历史拟合 | 第44-47页 |
第5章 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47-60页 |
5.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47-54页 |
5.1.1 研究区剩余油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5.1.2 储层剖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48-50页 |
5.1.3 储层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0-54页 |
5.2 水驱采收率预测 | 第54-58页 |
5.2.1 水驱特征曲线 | 第54-55页 |
5.2.2 童氏图版法 | 第55-57页 |
5.2.3 产量递减规律 | 第57-58页 |
5.3 开发方案调整意见 | 第58-6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