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4页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概述 | 第17-25页 |
第一节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形成 | 第17-20页 |
一、网络趣缘群体与趣缘文化兴起 | 第17-18页 |
二、微博聚合网络趣缘群体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界定与类型 | 第20-24页 |
一、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类型 | 第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内在结构——以微博TFBOYS粉丝为例 | 第25-36页 |
第一节 微博TFBOYS粉丝群的“社会分层” | 第25-29页 |
一、社交货币的持有 | 第25-26页 |
二、虚拟权力的流动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微博TFBOYS粉丝群的内部分层 | 第29-35页 |
一、核心成员 | 第29-31页 |
二、一般成员 | 第31-33页 |
三、边缘成员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交往方式——以微博二次元群体为例 | 第36-47页 |
第一节 微博二次元群体的互动与传播 | 第36-41页 |
一、微博二次元群体的互动方式 | 第36-39页 |
二、微博二次元群体的传播结构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微博二次元群体成员的交往角色 | 第41-44页 |
一、作为粉丝:角色的塑造 | 第41-42页 |
二、作为消费者:媒介文本的消费 | 第42-43页 |
三、作为生产者:媒介文本再生产 | 第43-44页 |
四、作为群体成员:异质性与同质性的交织 | 第44页 |
第三节 微博二次元群体的交往层次 | 第44-46页 |
一、人际:线上与线下交往 | 第44-45页 |
二、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的互动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价值与影响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积极价值 | 第47-52页 |
一、个体价值 | 第47-49页 |
二、社会价值 | 第49-51页 |
三、文化价值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微博青年趣缘群体的消极影响 | 第52-55页 |
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 第52-54页 |
二、群体极化倾向与舆论暴力亟待调整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访谈个案资料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