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的舆情态势及演化特征 | 第18-25页 |
第一节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概述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社会舆情发展态势 | 第19-21页 |
第三节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社会舆情演化特征 | 第21-25页 |
一、舆情生成阶段:蝴蝶效应 | 第21-22页 |
二、舆情爆炸阶段:共振效应 | 第22-23页 |
三、舆情衰退阶段:长尾效应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中的官方意见场和民间意见场 | 第25-35页 |
第一节 意见场的学理阐述 | 第25-31页 |
一、舆论场与意见场的概念辨析 | 第25-28页 |
二、互联网生态下“两个意见场”的构建 | 第28-31页 |
第二节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中官方意见场 | 第31-33页 |
一、官方意见分析 | 第31-32页 |
二、官方意见场的特点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中民间意见场 | 第33-35页 |
一、民间意见分析 | 第33-34页 |
二、民间意见场的特点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中官方与民间意见场互动分析 | 第35-45页 |
第一节 官方与民间意见场互动过程 | 第35-41页 |
一、事件初期官方与民间意见场互动 | 第35-37页 |
二、事件中期官方与民间意见场互动 | 第37-40页 |
三、事件后期官方与民间意见场互动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官方与民间意见场良性互动产生的社会影响 | 第41-45页 |
一、有利于突发事件处置 | 第41-42页 |
二、有利于社会舆情疏导 | 第42-43页 |
三、有利于国家形象塑造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官方与民间意见场互动的启示及应对策略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官方意见场与民间意见场良性互动的启示 | 第45-47页 |
一、以信息公开、公正为原则 | 第45-46页 |
二、以公众意见理性为前提 | 第46页 |
三、以时、效、度的统一为策略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官方意见场与民间意见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一、互动内容局限加深两个意见场隔阂 | 第47页 |
二、“快餐式”互动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 第47-48页 |
三、互动参与度低削弱官方意见场话语权 | 第48页 |
四、信息源单一弱化民间意见场监督作用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加强官方意见场与民间意见场良性互动的应对策略 | 第49-51页 |
一、党政部门:事论协同,统筹突发事件的处置与舆论的引导 | 第49页 |
二、主流媒体: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差异化报道模式 | 第49-50页 |
三、社会公众:提升公民意识,理性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