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重金属污染 | 第13-17页 |
1.1.1 重金属污染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重金属污染的分类 | 第13-15页 |
1.1.3 重金属废水的治理 | 第15-17页 |
1.2 纤维素 | 第17-18页 |
1.2.1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页 |
1.2.2 纤维素纯化 | 第17-18页 |
1.3 纤维素改性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1 甘蔗渣 | 第18页 |
1.3.2 稻草类 | 第18-19页 |
1.3.3 秸杆类 | 第19页 |
1.3.4 其他农林废弃物 | 第19页 |
1.4 改性纤维素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吸附机理 | 第19-22页 |
1.4.1 Lewis酸碱理论 | 第20页 |
1.4.2 离子交换理论 | 第20-21页 |
1.4.3 氧化还原机理 | 第21页 |
1.4.4 物理吸附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 蔗渣纤维素分离纯化 | 第23-37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23-25页 |
2.2.1 蔗渣原料 | 第23-24页 |
2.2.2 实验药品 | 第24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蔗渣酸处理 | 第25页 |
2.4 蔗渣碱性亚硫酸钠处理 | 第25页 |
2.5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6 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2.6.1 不同质量浓度的硝酸溶液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6-29页 |
2.6.2 不同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2.6.3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6.4 反应时间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6.5 无水亚硫酸钠用量对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2.6.6 蔗渣纤维素的表征 | 第33-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的制备 | 第37-50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37-39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37-3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3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及醛基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3.4 双醛纤维素对Cu(Ⅱ)、Cr(Ⅵ)的吸附实验 | 第39页 |
3.5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的制备 | 第39-40页 |
3.6 分光光度测定金属离子浓度 | 第40-43页 |
3.6.1 Cu(Ⅱ)的分光光度测定法 | 第40-41页 |
3.6.2 Cr(Ⅵ)的的分光光度测定法 | 第41-43页 |
3.7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7.1 反应温度对醛基含量和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7.2 反应时间对醛基含量和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7.3 纤维素与高碘酸钠的质量比对醛基含量和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7.4 反应体系pH对醛基含量和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7.5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的红外分析 | 第45页 |
3.7.6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的元素分析 | 第45-46页 |
3.7.7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46页 |
3.7.8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的XRD分析 | 第46-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对Cu(Ⅱ)、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0-76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50-5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3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对Cu(Ⅱ)单一离子体系的吸附 | 第51-52页 |
4.3.1 金属离子溶液pH值对Cu(Ⅱ)的吸附实验 | 第51页 |
4.3.2 吸附剂投加量对Cu(Ⅱ)的吸附实验 | 第51-52页 |
4.3.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52页 |
4.3.4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2页 |
4.4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对Cr(Ⅵ)单一离子体系的吸附 | 第52-53页 |
4.4.1 金属离子溶液pH值对Cr(Ⅵ)的吸附实验 | 第52页 |
4.4.2 吸附剂投加量对Cr(Ⅵ)的吸附量的影响实验 | 第52-53页 |
4.4.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53页 |
4.4.4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3页 |
4.5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对Cu(Ⅱ)、Cr(Ⅵ)混合离子体系的吸附 | 第53-54页 |
4.5.1 等温吸附实验 | 第53-54页 |
4.5.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4页 |
4.6 吸附理论模型及基本参数的表达 | 第54-55页 |
4.7 结果与讨论 | 第55-74页 |
4.7.1 pH对Cu(Ⅱ)、Cr(Ⅵ)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4.7.2 投加量对Cu(Ⅱ)、Cr(Ⅵ)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4.7.3 铜离子的等温吸附 | 第59-61页 |
4.7.4 六价铬离子的等温吸附 | 第61-63页 |
4.7.5 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63-65页 |
4.7.6 六价铬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65-67页 |
4.7.7 热力学参数 | 第67-69页 |
4.7.8 三乙烯四胺基纤维素对Cu(Ⅱ)、Cr(Ⅵ)混合离子体系的吸附 | 第69-7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结语 | 第76-78页 |
5.1 实验结论 | 第76-77页 |
5.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77页 |
5.3 建议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