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0.1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的典型性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 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3-15页 |
1 现代小说的诗化传统和诗化倾向的张扬 | 第15-24页 |
1.1 诗化小说的定义 | 第15-17页 |
1.2 现代小说诗化倾向的溯源 | 第17-21页 |
1.2.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 | 第18-19页 |
1.2.2 奔涌而入的西方文艺理论思潮 | 第19-21页 |
1.3 现代小说诗化追求的历史演进 | 第21-24页 |
2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生成的现实语境和主体选择 | 第24-36页 |
2.1 “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 | 第24-28页 |
2.1.1 社会语境:动荡时代下文学的“内隐” | 第24-26页 |
2.1.2 文坛风貌:文学功能和审美的转变 | 第26-28页 |
2.2 “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 | 第28-36页 |
2.2.1 文化动力:回归本土的渴望 | 第28-30页 |
2.2.2 审美距离:城市流浪者的回眸 | 第30-32页 |
2.2.3 操作技巧:中西合璧的手法 | 第32-33页 |
2.2.4 作家气质:都市里的“乡下人” | 第33-36页 |
3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心灵图景 | 第36-43页 |
3.1 精神还乡焦虑中的“乌托邦”式想象 | 第36-38页 |
3.2 自然经济衰落下的“记忆挽歌” | 第38-41页 |
3.3 理想化之“乡土”与“诗性”的碰撞 | 第41-43页 |
4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艺术运筹 | 第43-50页 |
4.1 断片结构:故事情节的淡化 | 第43-45页 |
4.2 象征手法:意境情调的渲染 | 第45-47页 |
4.3 抒情笔调:主观心理的介入 | 第47-50页 |
5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审美价值和局限 | 第50-56页 |
5.1 乡土中国的另类书写和过度言说 | 第50-52页 |
5.2 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寂寞 | 第52-56页 |
结束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