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3-16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预期结果 | 第14页 |
四、论文框架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部分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一) 构建“和谐社会”论 | 第17页 |
(二) 人力资本投资论 | 第17页 |
(三) 公共品供给理论 | 第17-18页 |
(四) 医疗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第18页 |
三、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 第18-21页 |
(一) 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第18页 |
(二) 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18-19页 |
(三) 有利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 第19页 |
(四) 有利于消除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影响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沿革 | 第21-25页 |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 第21页 |
二、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 | 第21-22页 |
三、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 第22页 |
四、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与重建 | 第22-23页 |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步建立 | 第23-25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5-29页 |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面临的机遇 | 第25-27页 |
(一)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经济基础 | 第25页 |
(二) 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为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支出提供了重要保证 | 第25-26页 |
(三) 历次改革的经验教训,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 第26-27页 |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面临的挑战 | 第27-29页 |
(一) 城乡二元化结构决定了医疗卫生保障起点低 | 第27页 |
(二) 农村人口多,基础差,不可能建立统一模式的医疗保障体制 | 第27-28页 |
(三)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主体的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 | 第28-29页 |
第五部分 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支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原因 | 第29-36页 |
一、基金筹集困难,支出资金明显不足 | 第29-31页 |
(一) 分配制度不完善 | 第29-30页 |
(二) 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三) 农民增收入不够快 | 第31页 |
(四) 区域发展不平衡 | 第31页 |
二、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增加了农民医疗支出成本 | 第31-32页 |
(一) 制度存在缺陷 | 第32页 |
(二) 医疗体制不合理 | 第32页 |
三、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是医疗支出加大的另一重要因素 | 第32-34页 |
(一) 医药体制不合理 | 第33页 |
(二) 药品流通环节暴利 | 第33-34页 |
(三) 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4页 |
四、支出资金监管不到位,风险性大 | 第34-36页 |
(一) 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二) 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差 | 第35-36页 |
第六部分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42页 |
一、发达国家农村医疗保障经验启示 | 第36-39页 |
(一) 英国全民健康服务体制——贝弗里奇模式 | 第36页 |
(二) 美国的老人医疗保险和穷人医疗补助计划 | 第36-37页 |
(三) 法国、德国医疗保障更趋公平 | 第37页 |
(四) 日本、韩国医疗保险实现全民覆盖 | 第37-38页 |
(五) 经验总结 | 第38页 |
(六)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39页 |
二、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保障经验启示 | 第39-42页 |
(一) 巴西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家庭健康计划” | 第39-40页 |
(二) 泰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30 铢计划” | 第40页 |
(三) 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第40页 |
(四) 经验总结 | 第40-41页 |
(五)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2页 |
第七部分 解决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的建议 | 第42-52页 |
一、总体思路、坚持原则及工作目标 | 第42-43页 |
(一) 总体思路 | 第42页 |
(二) 坚持原则 | 第42-43页 |
(三) 工作目标 | 第43页 |
二、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43-44页 |
(一) 增强政府支持力度,保障基金规模 | 第43-44页 |
(二) 合理确定缴费水平,调动参保农民的积极性 | 第44页 |
(三) 建立弱势群体财政医疗救助办法 | 第44页 |
(四) 实现筹资渠道多元化 | 第44页 |
三、推行行之有效的补偿政策 | 第44-46页 |
(一) 合理选择统筹补偿模式 | 第45页 |
(二) 科学设定住院补偿方案 | 第45页 |
(三) 稳妥实施医疗救助制度 | 第45页 |
(四) 将商业保险引入合作医疗机制 | 第45-46页 |
四、建立科学的综合管理制度 | 第46-48页 |
(一) 建立基本药品目录,由县统一药品价格 | 第46页 |
(二) 建立医疗逐级转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 | 第46-47页 |
(三) 坚持推行新农合基金的“管办分离” | 第47页 |
(四) 建立健全资金筹集、报销公示制和年度审计制 | 第47页 |
(五) 建立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 | 第47-48页 |
五、加强制度间衔接配合,提高运行效率 | 第48-49页 |
(一) 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衔接 | 第48页 |
(二) 与医药分开体制的衔接 | 第48-49页 |
(三) 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 | 第49页 |
(四) 与城市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 第49页 |
六、推进配套改革,为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 第49-52页 |
(一) 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加快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建设 | 第49-50页 |
(二) 加大对人才的投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综合素质 | 第50页 |
(三) 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构建防病治病长效机制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