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昆明地区Ⅲ类场地土对带塔楼结构的影响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文研究目标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基土与带塔楼结构共同作用的基本理论 | 第18-28页 |
2.1 结构的抗震分析理论 | 第18-20页 |
2.1.1 地震作用的特殊性 | 第18页 |
2.1.2 结构的非线性 | 第18-19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2 地基土与上部结构整体体系的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2.2.1 集中质量法 | 第20页 |
2.2.2 子结构分析法 | 第20-21页 |
2.2.3 直接法 | 第21-22页 |
2.3 桩土之间的接触 | 第22-27页 |
2.3.1 接触的表述 | 第22-24页 |
2.3.2 接触有限元方程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45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8-30页 |
3.2 本文材料本构模型 | 第30-36页 |
3.2.1 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 | 第30-34页 |
3.2.2 钢筋材料本构模型 | 第34页 |
3.2.3 地基土本构模型 | 第34-36页 |
3.3 阻尼确定 | 第36页 |
3.4 桩与土之间的接触 | 第36-39页 |
3.4.1 法向行为 | 第37页 |
3.4.2 切向行为 | 第37-38页 |
3.4.3 定义接触的注意点 | 第38-39页 |
3.5 模型建立的关键点 | 第39-44页 |
3.5.1 钢筋的定义 | 第39-40页 |
3.5.2 梁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3.5.3 地基土大小和边界形式的确定 | 第41页 |
3.5.4 分析步的建立 | 第41-42页 |
3.5.5 单元类型及网格大小 | 第42-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有限元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45-58页 |
4.1 动力特性分析求解方法 | 第45-47页 |
4.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47-57页 |
4.2.1 自振频率与周期 | 第47-50页 |
4.2.2 振型分析 | 第50-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地基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58-94页 |
5.1 时程分析法介绍 | 第58页 |
5.2 动力相互作用方程与计算方法 | 第58-61页 |
5.3 地震波的输入 | 第61-64页 |
5.4 地基土的地应力分析 | 第64-65页 |
5.5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 | 第65-81页 |
5.5.1 各层加速度峰值分析 | 第65-70页 |
5.5.2 各层相对基础的最大位移分析 | 第70-73页 |
5.5.3 层间位移分析 | 第73-77页 |
5.5.4 柱剪力分析 | 第77-81页 |
5.6 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结果 | 第81-93页 |
5.6.1 加速度峰值分析 | 第81-83页 |
5.6.2 各层相对基础的最大位移分析 | 第83-87页 |
5.6.3 层间位移分析 | 第87-90页 |
5.6.4 柱剪力分析 | 第90-9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