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关学生逆反心理的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1.1 逆反心理 | 第18页 |
1.1.2 青春期逆反心理 | 第18页 |
1.1.3 思想品德课中学生逆反心理 | 第18-19页 |
1.2 发展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2.1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1.2.2 精神分析理论 | 第20页 |
1.2.3 行为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1.3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学生逆反心理的关联 | 第21-24页 |
1.3.1 课程特点与逆反心理的联系 | 第21页 |
1.3.2 课程内容与逆反心理的联系 | 第21-22页 |
1.3.3 教学方式与逆反心理的联系 | 第22页 |
1.3.4 考试方法与逆反心理的联系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影响 | 第24-30页 |
2.1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 | 第24-25页 |
2.1.1 访谈的对象和方法 | 第24页 |
2.1.2 访谈的意义和目的 | 第24页 |
2.1.3 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2.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 第25-26页 |
2.2.1 学习认知、道德观念方面 | 第25页 |
2.2.2 政治信仰、个人信念方面 | 第25-26页 |
2.2.3 态度情感、行为表现方面 | 第26页 |
2.3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影响 | 第26-28页 |
2.3.1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 第27页 |
2.3.2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 第27-28页 |
2.3.3 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 第28页 |
2.4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 | 第28-30页 |
2.4.1 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 | 第28-29页 |
2.4.2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 第29页 |
2.4.3 不利于课堂氛围的高效营造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 第30-38页 |
3.1 初中生自身因素限制 | 第30-32页 |
3.1.1 身体发展特征显著 | 第30-31页 |
3.1.2 心理发展规律特点 | 第31页 |
3.1.3 青春期矛盾心理交织 | 第31-32页 |
3.2 思想品德课教学制约 | 第32-33页 |
3.2.1 内容与实际生活脱离 | 第32页 |
3.2.2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足 | 第32-33页 |
3.2.3 学科评价方式唯一 | 第33页 |
3.3 教师教学因素的限制 | 第33-35页 |
3.3.1 教师综合能力欠佳 | 第33-34页 |
3.3.2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 第34页 |
3.3.3 课堂氛围缺乏趣味 | 第34-35页 |
3.4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1 不合理的教育观念 | 第35页 |
3.4.2 不正当的教养方式 | 第35页 |
3.4.3 不协调的情感体验 | 第35-36页 |
3.5 社会大环境的浸染 | 第36-38页 |
3.5.1 不良政治风气的感化 | 第36页 |
3.5.2 不当社会舆论的引导 | 第36-37页 |
3.5.3 多元文化的冲击感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预防和应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策略 | 第38-46页 |
4.1 引导学生自主思想品德教育 | 第38-39页 |
4.1.1 加强自我品性修养和道德教育能力 | 第38页 |
4.1.2 提高自我情绪调控力和心理调节力 | 第38-39页 |
4.1.3 培养自我辩证对待和分析解决能力 | 第39页 |
4.2 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 第39-40页 |
4.2.1 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 第39页 |
4.2.2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关心呵护学生成长 | 第39-40页 |
4.2.3 挖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多元评价学习效果 | 第40页 |
4.3 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 | 第40-41页 |
4.3.1 加强专业素质水平,全面协调发展 | 第40页 |
4.3.2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 第40-41页 |
4.3.3 掌握先进教学手段,有效利用技术 | 第41页 |
4.4 重视家庭思想品德养成教育 | 第41-43页 |
4.4.1 树立家庭教育观念,培养理性的思维能力 | 第41-42页 |
4.4.2 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形成良好的心理特征 | 第42页 |
4.4.3 注重家庭情感衔接,养成稳定的情绪情感 | 第42-43页 |
4.5 改善社会大环境下思想道德风尚 | 第43-46页 |
4.5.1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3页 |
4.5.2 树立正当社会舆论,发挥积极向上导向功能 | 第43-44页 |
4.5.3 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培育民族精神文化理念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8页 |
附录A 学生访谈提纲 | 第52-54页 |
附录B 思想品德课教师访谈提纲 | 第54-56页 |
附录C 家长访谈提纲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