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真空干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真空特性及真空干燥原理 | 第19-27页 |
2.1 真空基础知识 | 第19-21页 |
2.1.1 真空的性质 | 第19-20页 |
2.1.2 真空特点 | 第20页 |
2.1.3 真空度简介 | 第20-21页 |
2.2 真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2.2.1 真空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页 |
2.2.2 真空技术在电子工业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2.2.3 真空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 | 第22页 |
2.2.4 真空技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22页 |
2.3 真空技术在干燥领域的应用 | 第22-26页 |
2.3.1 真空干燥技术的原理 | 第23-24页 |
2.3.2 真空干燥系统 | 第24-25页 |
2.3.3 真空干燥技术所具备的特点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基于水势理论真空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模型 | 第27-49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论分析 | 第27-34页 |
3.2.1 多孔介质分类 | 第27-28页 |
3.2.2 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模型分析 | 第28-29页 |
3.2.3 真空干燥过程中物料水分相变的传热传质分析 | 第29-31页 |
3.2.4 水势概念简介 | 第31-34页 |
3.3 基于水势理论的真空干燥机理分析 | 第34-35页 |
3.4 球形生物种子真空干燥模型建立 | 第35-42页 |
3.4.1 建立模型 | 第35-39页 |
3.4.2 模型控制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39页 |
3.4.3 节点离散 | 第39-41页 |
3.4.4 模型的初始条件以及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3.5 模拟计算 | 第42-47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真空干燥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比较分析 | 第49-59页 |
4.1 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公式 | 第49-52页 |
4.1.1 含水率及干燥速率 | 第49-50页 |
4.1.2 真空干燥特性曲线的解释 | 第50-51页 |
4.1.3 提高干燥速率的方法 | 第51-52页 |
4.2 实验目的 | 第52页 |
4.3 真空干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52-53页 |
4.3.1 干燥温度 | 第52页 |
4.3.2 真空度 | 第52页 |
4.3.3 物料的装载厚度 | 第52-53页 |
4.4 实验设备、材料 | 第53-56页 |
4.5 实验方案及操作流程 | 第56-57页 |
4.5.1 实验设计方案 | 第56页 |
4.5.2 实验具体操作 | 第56-57页 |
4.6 实验结果与模拟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真空干燥的耗能计算以及干燥品质分析 | 第59-71页 |
5.1 真空干燥的耗能分析 | 第59-63页 |
5.1.1 真空度耗能 | 第60-61页 |
5.1.2 干燥温度耗能 | 第61-63页 |
5.2 真空干燥后的品质效益分析 | 第63-66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3-64页 |
5.2.2 试验步骤 | 第64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5.3 真空干燥相对热风干燥的能耗效益分析 | 第66-69页 |
5.4 真空干燥对环境的影响 | 第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