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新生代隆拗关系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 ·伸展山岭与伸展盆地的关系 | 第10-11页 |
| ·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隆拗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2页 |
| ·地质概况 | 第14-15页 |
| ·地层特征 | 第15-17页 |
| ·构造格局 | 第17-19页 |
| ·鲁西隆起的构造格局 | 第17-18页 |
| ·济阳坳陷的构造格局 | 第18-19页 |
|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 第19-22页 |
| ·印支运动期构造演化阶段 | 第19-20页 |
| ·燕山运动期构造演化阶段 | 第20页 |
| ·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演化阶段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鲁西隆起的抬升史 | 第22-47页 |
| ·裂变径迹测年技术 | 第22-26页 |
| ·裂变径迹的形成机制 | 第22-23页 |
| ·裂变径迹测年及标准化 | 第23-24页 |
| ·裂变径迹定年实验技术 | 第24-26页 |
| ·鲁西隆起抬升史 | 第26-47页 |
| ·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分析 | 第27-36页 |
| ·t-T 模拟 | 第36-43页 |
| ·鲁西隆起的抬升特征分析 | 第43-47页 |
| 第四章 济阳坳陷的沉降史 | 第47-63页 |
| ·回剥技术恢复沉降史的原理及方法 | 第47-51页 |
| ·盆地沉降的参考模式 | 第47-48页 |
| ·去压实校正 | 第48-49页 |
| ·去负荷校正 | 第49-50页 |
| ·古水深与海平面变化校正 | 第50-51页 |
| ·济阳坳陷沉降曲线分析 | 第51-57页 |
| ·惠民凹陷沉降曲线 | 第51-52页 |
| ·东营凹陷沉降曲线 | 第52页 |
| ·沾化凹陷沉降曲线 | 第52-55页 |
| ·车镇凹陷沉降曲线 | 第55-57页 |
| ·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济阳坳陷的沉降史 | 第57-63页 |
| ·样品采集 | 第57页 |
| ·裂变径迹的测试分析 | 第57-60页 |
| ·沉降/抬升史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的隆拗耦合关系 | 第63-70页 |
| ·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次级凸起的关系 | 第63-64页 |
| ·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的关系 | 第64-67页 |
| ·鲁西隆起的抬升与济阳坳陷油气的关系 | 第67-68页 |
| ·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隆拗耦合的动力学机制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