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4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的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6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界定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 | 第18-25页 |
2.1 银信合作中关于理财业务的具体涵义 | 第18页 |
2.2 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类型 | 第18-19页 |
2.2.1 保证收益类 | 第18-19页 |
2.2.2 非保证收益类 | 第19页 |
2.3 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 | 第19-24页 |
2.3.1 界定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法律性质 | 第19-22页 |
2.3.2 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各方的权利义务 | 第22-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表现及成因 | 第25-31页 |
3.1 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及成因 | 第25-27页 |
3.1.1 因信托合同有瑕疵而引起的信托合同效力不确定风险 | 第25-26页 |
3.1.2 违约责任风险 | 第26-27页 |
3.1.3 转嫁赔偿纠纷法律责任 | 第27页 |
3.2 投资者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及成因 | 第27-28页 |
3.2.1 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损失风险 | 第27-28页 |
3.2.2 因银行“不当销售”而产生的损失风险 | 第28页 |
3.3 信托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及成因 | 第28-29页 |
3.3.1“银强信弱”而产生的损失风险 | 第28页 |
3.3.2 由“刚性兑付”而引起的损失风险 | 第28-29页 |
3.4 其他造成法律风险的原因 | 第29-30页 |
3.4.1 银行与信托法律规定相冲突 | 第29页 |
3.4.2 银行从事理财业务的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3.4.3 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第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国外银信混业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4.1 美国银信混业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第31-32页 |
4.2 日本银信混业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第32-33页 |
4.3 启示 | 第33页 |
4.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 第34-41页 |
5.1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的建议 | 第34-35页 |
5.1.1 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管理避免违规风险 | 第34页 |
5.1.2 履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义务避免违约风险 | 第34-35页 |
5.2 投资者法律风险防范的建议 | 第35页 |
5.2.1 理性投资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 第35页 |
5.2.2 加强投资者的维权意识切实保护自身利益 | 第35页 |
5.3 信托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建议 | 第35-37页 |
5.3.1 明确主体责任分配 | 第35-36页 |
5.3.2 建立均衡平等的银信合作关系 | 第36-37页 |
5.4 其他风险防范措施 | 第37-40页 |
5.4.1 监管理念的转变 | 第37-38页 |
5.4.2 明确银信合作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定性 | 第38页 |
5.4.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38-39页 |
5.4.4 完善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准入机制 | 第39-40页 |
5.5 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1、结论 | 第41页 |
2、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