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后坐力自动机动力学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1-12页 |
2 新型微后坐力自动机的结构原理及模型的建立 | 第12-24页 |
2.1 自动机与状态确定系统 | 第12-15页 |
2.1.1 状态确定系统 | 第12页 |
2.1.2 自动机设计自由度 | 第12-13页 |
2.1.3 自动机设计流程 | 第13-15页 |
2.2 关键构件的分析设计 | 第15-23页 |
2.2.1 交合凸轮 | 第15-19页 |
2.2.2 传动设计 | 第19-20页 |
2.2.3 炮闩机构设计 | 第20-23页 |
2.3 自动机总体结构和原理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自动机内弹道模型数值模拟 | 第24-37页 |
3.1 物理模型 | 第24-25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25-32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25-26页 |
3.2.2 常规火炮内弹道方程组 | 第26-27页 |
3.2.3 有喷口装置的内弹道方程组 | 第27-32页 |
3.3 膛内火药气体压力分布 | 第32-34页 |
3.4 内弹道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缓冲器特性分析 | 第37-45页 |
4.1 环形弹簧的结构及特性 | 第37-38页 |
4.1.1 环形弹簧结构 | 第37-38页 |
4.1.2 环形弹簧的特性 | 第38页 |
4.2 环形弹簧的受力分析 | 第38-41页 |
4.2.1 环形弹簧受力分析 | 第38-39页 |
4.2.2 外圆环受力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内圆环受力分析 | 第40-41页 |
4.3 环形弹簧变形与变形能分析 | 第41-42页 |
4.3.1 变形分析 | 第41-42页 |
4.3.2 变形能分析 | 第42页 |
4.4 环形弹簧结构参数计算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无喷口装置自动机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45-60页 |
5.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45-47页 |
5.1.1 广义坐标的选择 | 第45页 |
5.1.2 系统运动学方程建立和求解 | 第45-46页 |
5.1.3 系统动力学方程建立和求解 | 第46-47页 |
5.1.4 接触碰撞模型 | 第47页 |
5.2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 第47-51页 |
5.2.1 模型的简化及导入 | 第47-48页 |
5.2.2 模型添加约束 | 第48页 |
5.2.3 施加载荷 | 第48-51页 |
5.3 无喷口装置自动机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1-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有喷口装置自动机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60-73页 |
6.1 喷口最佳打开时机的计算与验证 | 第60-63页 |
6.2 有喷口装置的内弹道数值模拟 | 第63-65页 |
6.2.1 喷口在最佳时机打开时的内弹道曲线 | 第63-64页 |
6.2.2 与常规火炮内弹道曲线分析对比 | 第64-65页 |
6.3 最佳时机打开喷口的后坐特性 | 第65-67页 |
6.4 喷口打开时机对微后坐力的影响 | 第67-70页 |
6.5 喷口结构对微后坐力的影响 | 第70-7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7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 第73-79页 |
7.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7.2 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74-78页 |
7.2.1 闩体有限元分析 | 第74-77页 |
7.2.2 传动齿轮有限元分析 | 第77页 |
7.2.3 开锁过程有限元分析 | 第77-7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8 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8.1 总结 | 第79页 |
8.2 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