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8储安平评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储安平评论的背景 | 第14-24页 |
第一节 战后报业的整体特点 | 第14-16页 |
一、报业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宣传各自政治主张为主 | 第14-15页 |
二、以评论时事政治为主 | 第15页 |
三、数量多、寿命短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储安平评论的外部环境 | 第16-20页 |
一、政治方面 | 第16-17页 |
二、经济方面 | 第17-18页 |
三、思想方面 | 第18-19页 |
四、政策方面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个人因素 | 第20-22页 |
一、少年生活 | 第20页 |
二、教育经历 | 第20-21页 |
三、文学活动 | 第21-22页 |
四、政治热忱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储安平评论目的与评论原则 | 第24-32页 |
第一节 社会责任视角下的选择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为了挽救国运、振奋民心而评论 | 第25-26页 |
一、监督政府 | 第25-26页 |
二、引导青年 | 第26页 |
第三节 评论原则 | 第26-31页 |
一、自由民主 | 第26-27页 |
二、独立不倚 | 第27-29页 |
三、理性 | 第29-30页 |
四、进步建设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储安平评论内容 | 第32-46页 |
第一节 关注战后中国形势 | 第32-34页 |
一、分析国内外局势,呼吁和平 | 第32-33页 |
二、关注美国调停、跟踪政治协商等事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分析国内主要政治力量 | 第34-38页 |
一、国民党 | 第34-36页 |
二、共产党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呼吁自由思想分子抬头 | 第38-40页 |
一、分析自由思想分子的具体对象 | 第38页 |
二、关于各个自由思想分子的评价 | 第38-39页 |
三、自由思想分子的作用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同情与支持学潮运动 | 第40-42页 |
一、指出学潮的必然性 | 第40页 |
二、批评政府对学生的政策 | 第40-41页 |
三、肯定学生行为 | 第41-42页 |
四、指责《大公报》对学潮的态度 | 第42页 |
第五节 评析美国对华政策 | 第42-43页 |
一、储安平对美国政府的矛盾心理 | 第42-43页 |
二、矛盾向不满的逐步转变 | 第43页 |
第六节 维护出版文化事业 | 第43-45页 |
一、抗议纸价上涨 | 第43-44页 |
二、评《出版法修正草案》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储安平评论的写作特色 | 第46-54页 |
第一节 选题针对性 | 第46-49页 |
一、选题内容的针对性 | 第46-47页 |
二、选题对象的针对性 | 第47-48页 |
三、针砭时弊、有预见性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论证缜密,有理有据 | 第49-51页 |
一、层层剥茧、化整为零的结构安排 | 第49页 |
二、以驳论见长 | 第49-50页 |
三、善用典型事物比较论证 | 第50页 |
四、引用数据,令人信服 | 第50-51页 |
第三节 文笔凝练犀利,富有感情 | 第51-53页 |
一、文笔凝练犀利 | 第51-52页 |
二、反问、排比、重复修辞的使用,充满感染力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