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早期抗震设计方法 | 第15页 |
1.3.2 反应谱设计法 | 第15-16页 |
1.3.3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16页 |
1.3.4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16-17页 |
1.3.5 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不规则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平面不规则结构的定义 | 第20-22页 |
2.3 各国受扭结构抗震分析 | 第22-23页 |
2.3.1 中国抗震规范下结构抗震分析 | 第22页 |
2.3.2 美国UBC1997规范结构抗震分析 | 第22页 |
2.3.3 欧洲EC8抗震规范结构抗震分析 | 第22页 |
2.3.4 新西兰NSZ420抗震规范结构抗震分析 | 第22-23页 |
2.4 平面不规则结构扭转效应 | 第23页 |
2.5 影响扭转效应的参数 | 第23-26页 |
2.5.1 偶然偏心的影响 | 第24页 |
2.5.2 周期比的影响 | 第24-25页 |
2.5.3 耦联周期比 | 第25-26页 |
2.6 总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对某工程基于PKPM的分析 | 第27-41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7-29页 |
3.2 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 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30-33页 |
3.3.1 抗震等级 | 第30-31页 |
3.3.2 周期折减系数 | 第31页 |
3.3.3 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 第31-32页 |
3.3.4 梁刚度增大系数 | 第32页 |
3.3.5 恒活载计算信息 | 第32-33页 |
3.4 抗震设计的考虑 | 第33-36页 |
3.5 PKPM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处理结果 | 第36-40页 |
3.6 总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 | 第41-54页 |
4.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理论及简介 | 第41-42页 |
4.2 几种常见的水平侧向力分布形式 | 第42-43页 |
4.3 Pushover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 | 第43-46页 |
4.3.1 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4.3.2 单元分析模型 | 第44-46页 |
4.4 Pushover方法的实施过程 | 第46-47页 |
4.5 Pushover性能点的确定 | 第47-49页 |
4.5.1 能力谱与需求谱的确定 | 第47-48页 |
4.5.2 性能点的确定 | 第48-49页 |
4.6 对工程实例进行Pushover分析 | 第49-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 第54-62页 |
5.1 引言 | 第54-56页 |
5.1.1 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的提出 | 第54页 |
5.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定义 | 第54-55页 |
5.1.3 基于性能的抗艇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55-56页 |
5.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56-57页 |
5.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56页 |
5.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研究意义 | 第56-57页 |
5.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57-60页 |
5.3.1 地震设防水准 | 第57页 |
5.3.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 第57-58页 |
5.3.3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 第58-59页 |
5.3.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 | 第59-60页 |
5.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60-61页 |
5.5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不规则结构所面临的问题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本工程薄弱层的抗震处理 | 第62-64页 |
6.1 引言 | 第62页 |
6.2 本工程薄弱层 | 第62-63页 |
6.3 处理措施 | 第63页 |
6.4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