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以变革履职方式推动地方政府转型的理论依据 | 第20-29页 |
2.1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第20-23页 |
2.1.1 政府履职方式 | 第20-21页 |
2.1.2 地方政府转型 | 第21-23页 |
2.2 相关理论的评述 | 第23-29页 |
2.2.1 现代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4-25页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5-27页 |
2.2.4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和经验 | 第27-29页 |
第3章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9-40页 |
3.1 地方政府转型的目标 | 第29-33页 |
3.1.1 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 | 第29-30页 |
3.1.2 从效率型政府向效能型政府 | 第30-31页 |
3.1.3 从人治型政府向法治型政府 | 第31-32页 |
3.1.4 从利益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 | 第32-33页 |
3.2 地方政府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3-36页 |
3.2.1 职能定位不准,重经济发展而轻社会建设 | 第33-34页 |
3.2.2 依法行政理念虚化,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缓慢 | 第34-35页 |
3.2.3 层级权责不相匹配,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3.2.4 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治理创新性不足 | 第35-36页 |
3.3 影响地方政府转型的因素 | 第36-40页 |
3.3.1 传统“官本位”体制 | 第36-37页 |
3.3.2 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不明确 | 第37-38页 |
3.3.3 政治体制的相对不完善 | 第38页 |
3.3.4 公民个人法治观念的淡薄 | 第38-40页 |
第4章 履职方式变革与地方政府转型的关系 | 第40-45页 |
4.1 变革履职方式的内容 | 第40-41页 |
4.2 履职方式变革与地方政府转型的关系 | 第41-42页 |
4.3 履职方式变革对于地方政府转型工作的意义 | 第42-45页 |
第5章 变革履职方式推进我国地方政府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45-52页 |
5.1 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和职能定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 第45-47页 |
5.1.1 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与公共产品供给 | 第45-46页 |
5.1.2 市场机制和政企关系的改进 | 第46-47页 |
5.1.3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第47页 |
5.2 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构建法治诚信政府 | 第47-49页 |
5.2.1 行政理念的准确定位 | 第47-48页 |
5.2.2 行政人员培训制度的跟进 | 第48页 |
5.2.3 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 | 第48-49页 |
5.3 完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构建责任廉洁政府 | 第49-50页 |
5.3.1 社会力量监督体系和反腐预警机制的构建 | 第49页 |
5.3.2 行政问责制的贯彻落实 | 第49-50页 |
5.3.3 行政绩效考评机制的确立 | 第50页 |
5.4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立足建设效能创新型政府 | 第50-52页 |
5.4.1 政务公开-电子政府的建设 | 第50-51页 |
5.4.2 公民参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 第51页 |
5.4.3 民主评议-奖惩评审的运用 | 第51-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