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露井联采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边坡稳定性数值计算方法 | 第10-13页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3.1 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 第13页 |
1.3.2 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露井同期开采作用下边坡岩体变形规律的研究 | 第15-56页 |
2.1 紫金山金铜矿工程概况 | 第15-19页 |
2.1.1 工程地质状况 | 第15-18页 |
2.1.2 岩石力学参数 | 第18-19页 |
2.2 露井同期开采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19-26页 |
2.2.1 FLAC3D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2.2.2 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2.3 开采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2.3 地下采区不同开采方法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第26-46页 |
2.3.1 崩落法开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6-36页 |
2.3.2 充填法开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46页 |
2.4 露井同期开采作用下边坡岩体移动规律的研究 | 第46-54页 |
2.4.1 露井同期开采作用下扰动叠加区域位移变化规律的分析 | 第49-51页 |
2.4.2 露井同期开采作用下边坡岩体的变形与破坏模式 | 第51-53页 |
2.4.3 地下开采覆岩变形带高度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2.5 本章总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不同开采时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及其优化方案分析 | 第56-81页 |
3.1 基于不同开采时序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3.1.1 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3.1.2 开采方案设计 | 第56-58页 |
3.2 不同开采时序对边坡岩体影响特点分析 | 第58-80页 |
3.2.2 不同开采时序对边坡地表岩体影响特点的分析 | 第58-77页 |
3.2.3 不同开采时序对不同空间岩体变形影响特点的分析 | 第77-80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紫金山金铜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81-89页 |
4.1 边坡危险滑移面搜寻原理 | 第81-85页 |
4.1.1 边坡稳定性计算基本原理 | 第81-83页 |
4.1.2 临界滑移场模拟原理 | 第83-85页 |
4.2 紫金山采区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85-88页 |
4.2.1 采区边坡几何参数 | 第85页 |
4.2.2 边坡危险滑移面搜寻及稳定性系数计算 | 第85-88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露井同期开采作用下边坡失稳治理方案设计 | 第89-99页 |
5.1 边坡治理主要设计方法 | 第89-90页 |
5.1.1 矿山边坡设计方法 | 第89页 |
5.1.2 边坡治理方式 | 第89-90页 |
5.2 边坡减载措施设计 | 第90-98页 |
5.2.1 边坡减载方案一 | 第90-91页 |
5.2.2 边坡减载方案二 | 第91-93页 |
5.2.3 边坡减载方案三 | 第93-94页 |
5.2.4 边坡减载方案四 | 第94-96页 |
5.2.5 边坡减载方案五 | 第96-97页 |
5.2.6 边坡减载方案效果及经济效益对比 | 第97-98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