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理论概述 | 第11-12页 |
1.1.1 共用性设计 | 第11页 |
1.1.2 无障碍设计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2.1 新市场下的机遇——自动售货机的普及 | 第12-13页 |
1.2.2 机遇与挑战并存——老年人、残疾人数量增多 | 第13-15页 |
1.2.3 现代社会的呼唤——共用性设计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论文主要特点 | 第16页 |
1.3.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4.2 经济意义 | 第17-18页 |
1.4.3 社会意义 | 第18页 |
1.5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自动售货机的特点分析 | 第19-29页 |
2.1 自动售货机的优点 | 第19-21页 |
2.1.1 节省劳动力 | 第19-20页 |
2.1.2 节约空间 | 第20页 |
2.1.3 无时间限制 | 第20-21页 |
2.1.4 经营效率高 | 第21页 |
2.2 自动售货机的结构与功能 | 第21-24页 |
2.3 自动售货机的使用流程 | 第24-27页 |
2.4 自动售货机的使用环境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共用性设计原理分析 | 第29-37页 |
3.1 共用性设计的内涵 | 第29页 |
3.2 共用性设计的原则 | 第29-34页 |
3.2.1 公平使用原则 | 第29-30页 |
3.2.2 灵活使用原则 | 第30-31页 |
3.2.3 简单直观原则 | 第31页 |
3.2.4 信息可觉察原则 | 第31-32页 |
3.2.5 容错性原则 | 第32-33页 |
3.2.6 低负荷原则 | 第33页 |
3.2.7 合理的尺寸与空间原则 | 第33-34页 |
3.3 共用性设计的适用人群 | 第34-35页 |
3.4 自动售货机共用性设计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3.4.1 共用性设计让弱势群体获益 | 第35页 |
3.4.2 共用性设计让一般人群更加方便 | 第35-36页 |
3.4.3 弱势群体与一般人群存在共性 | 第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自动售货机的共用性设计方法 | 第37-45页 |
4.1 共用性设计流程 | 第37-38页 |
4.2 用户任务的设定 | 第38页 |
4.3 用户群体的整理 | 第38-42页 |
4.3.1 一般人群 | 第39页 |
4.3.2 视觉障碍者 | 第39页 |
4.3.3 听觉障碍者 | 第39页 |
4.3.4 上肢残疾者 | 第39-40页 |
4.3.5 下肢残疾者 | 第40页 |
4.3.6 老年人群体 | 第40-41页 |
4.3.7 儿童群体 | 第41-42页 |
4.3.8 妇女群体 | 第42页 |
4.4 UD矩阵的绘制 | 第42-44页 |
4.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自动售货机的共用性设计应用 | 第45-63页 |
5.1 自动售货机的共用性设计分析 | 第45-57页 |
5.1.1 尺寸设计 | 第46-51页 |
5.1.2 造型设计 | 第51-52页 |
5.1.3 界面布局 | 第52-53页 |
5.1.4 色彩设计 | 第53-55页 |
5.1.5 文字提示设计 | 第55页 |
5.1.6 图形符号提示设计 | 第55-56页 |
5.1.7 指示灯提示设计 | 第56-57页 |
5.1.8 语音提示设计 | 第57页 |
5.2 自动售货机的共用性设计提案 | 第57-60页 |
5.3 自动售货机的共用性设计评估 | 第60-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