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视角下的黑名单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一、黑名单制度基本概述 | 第12-22页 |
| (一)黑名单的起源以及发展 | 第12-14页 |
| (二)黑名单制度的适用情形及内容 | 第14-16页 |
| 1.黑名单制度的适用情形 | 第14-15页 |
| 2.黑名单制度的内容 | 第15-16页 |
| (三)黑名单制度的法律性质 | 第16-20页 |
| 1.黑名单制度与行政指导行为 | 第16-17页 |
| 2.黑名单制度与政府信息公开行为 | 第17页 |
| 3.黑名单制度与行政强制执行行为 | 第17-20页 |
| (四)黑名单制度的制度归属 | 第20-22页 |
| 二、黑名单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22-27页 |
| (一)黑名单制度可作为行政审批的替代制度 | 第22-23页 |
| (二)黑名单制度有助于形成良好信用环境 | 第23-25页 |
| (三)黑名单制度是创新政府管理的新举措 | 第25-27页 |
| 三、黑名单制度的可行性 | 第27-31页 |
| (一)黑名单制度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27-28页 |
| (二)信息规制的威慑力强于传统行政监管手段 | 第28页 |
| (三)联合惩戒机制增加了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 | 第28-29页 |
| (四)实施黑名单制度的收益高于制定成本 | 第29-31页 |
| 四、黑名单制度实施中的困境 | 第31-38页 |
| (一)黑名单制度尚不完善 | 第31-34页 |
| 1.黑名单制度实施的合法性欠缺 | 第31-33页 |
| 2.黑名单制度实施不统一 | 第33-34页 |
| (二)我国征信体系尚不成熟 | 第34-36页 |
| 1.征信法律体系建设滞后 | 第34-35页 |
| 2.信用信息沟通不流畅 | 第35页 |
| 3.征信市场发展不成熟 | 第35-36页 |
|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 第36-38页 |
| 1.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难以衔接 | 第36-37页 |
| 2.缺乏事中事后监管的顶层设计 | 第37页 |
| 3.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难落实 | 第37-38页 |
| 五、黑名单制度的完善 | 第38-45页 |
| (一)黑名单制度的专门立法 | 第38-40页 |
| 1.明确黑名单的列入标准 | 第38-39页 |
| 2.建立“企业+个人”的双重信用档案 | 第39页 |
| 3.明确黑名单制度的惩戒措施 | 第39页 |
| 4.明确行政机关实施黑名单制度的责任 | 第39-40页 |
| 5.设置黑名单制度实施的完整程序 | 第40页 |
| (二)黑名单制度的配套制度建设 | 第40-42页 |
| 1.完善征信业法律法规 | 第41页 |
| 2.确保信用信息流通通畅 | 第41-42页 |
| 3.构建各行业信用评价体系 | 第42页 |
| 4.支持社会主体参与市场监管 | 第42页 |
|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的确立 | 第42-45页 |
| 1.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衔接 | 第42-43页 |
| 2.以统一立法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 第43-44页 |
| 3.重新设计现行行政架构 | 第44-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