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x2阳性毛乳头细胞的分离鉴定
| 前言 | 第4-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5页 | 
| 第1篇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1.1 皮肤来源前体细胞 | 第15页 | 
| 1.2 毛乳头细胞 | 第15-17页 | 
| 1.2.1 毛乳头细胞的标记物 | 第16页 | 
| 1.2.2 Sox2阳性毛乳头细胞 | 第16-17页 | 
| 1.3 细胞分离方法 | 第17-18页 |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18-19页 | 
| 第2篇 实验研究 | 第19-47页 | 
| 第1章 人毛乳头细胞的分离鉴定 | 第19-28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 1.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 1.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1.1.3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21页 | 
| 1.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 1.2.1 人毛乳头的分离 | 第21页 | 
| 1.2.2 人毛乳头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21-22页 | 
| 1.2.3 人毛乳头细胞的冻存 | 第22页 | 
| 1.2.4 人毛乳头细胞的复苏 | 第22页 | 
| 1.2.5 人毛乳头细胞的鉴定 | 第22-25页 | 
| 1.3 实验结果 | 第25-28页 | 
| 1.3.1 人毛乳头细胞的分离以及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25-26页 | 
| 1.3.2 RT-PCR鉴定毛乳头细胞标记物 | 第26-27页 | 
| 1.3.3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 | 第27-28页 | 
| 第2章 Sox2启动子驱动的慢病毒载体构建 | 第28-40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 2.1.2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 2.1.3 载体构建流程图 | 第29-30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 2.2.1 Sox2启动子片段扩增 | 第30-32页 | 
| 2.2.2 扩增后片段胶回收 | 第32页 | 
| 2.2.3 T-A克隆连接并转化 | 第32-33页 | 
| 2.2.4 阳性克隆鉴定 | 第33-35页 | 
| 2.2.5 目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35-36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36-40页 | 
| 2.3.1 Sox2启动子片段的克隆 | 第36页 | 
| 2.3.2 p S2p-easy T1质粒的鉴定 | 第36-38页 | 
| 2.3.3 重组质粒和目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8-40页 | 
| 第3章 Sox2阳性人毛乳头细胞的分离 | 第40-47页 | 
| 3.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 3.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 3.1.3 培养基配制 | 第40-41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3.2.1 293T细胞转染及慢病毒的制备 | 第41页 | 
| 3.2.2 转导后毛乳头细胞成球培养 | 第41-42页 | 
| 3.2.3 绿色毛乳头细胞球筛选 | 第42页 | 
| 3.2.4 毛乳头细胞球鉴定 | 第42页 | 
| 3.2.5 贴壁培养后细胞鉴定 | 第42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42-47页 | 
| 3.3.1 转染 293T细胞 | 第42-43页 | 
| 3.3.2 转基因毛乳头细胞的制备 | 第43-44页 | 
| 3.3.3 绿色荧光细胞球的鉴定及贴壁培养 | 第44-45页 | 
| 3.3.4 贴壁培养阳性细胞的鉴定 | 第45-47页 | 
| 第3篇 讨论 | 第47-50页 | 
| 3.1 毛乳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第47-48页 | 
| 3.2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 第48页 | 
| 3.3 悬浮培养分离Sox2阳性毛乳头细胞 | 第48-50页 | 
| 第4篇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