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7-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7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7-20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20-27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7-3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30-31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31页 |
1.4 研究方法、结构与思路 | 第31-3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4.3 篇章结构 | 第34-3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5-61页 |
2.1 P2P网贷及网贷服务相关研究 | 第35-52页 |
2.1.1 互联网金融及P2P网贷的概念与特征 | 第35-40页 |
2.1.2 国内外P2P网贷的典型模式 | 第40-49页 |
2.1.3 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 | 第49-51页 |
2.1.4 研究述评 | 第51-52页 |
2.2 服务品牌资产相关研究 | 第52-59页 |
2.2.1 服务品牌资产的概念与特征 | 第52-55页 |
2.2.2 服务品牌资产的维度及其分类 | 第55-56页 |
2.2.3 服务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56-57页 |
2.2.4 服务品牌资产的测量及评价研究 | 第57-58页 |
2.2.5 研究述评 | 第58-59页 |
2.3 互联网营销情景下服务品牌资产相关研究 | 第59-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3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内涵及其测量量表开发 | 第61-81页 |
3.1 P2P网络借贷行业特征分析 | 第62-65页 |
3.1.1 互联网金融与P2P网络借贷 | 第62-63页 |
3.1.2 传统银行与P2P网络借贷 | 第63-65页 |
3.2 P2P网络借贷服务特性分析 | 第65-69页 |
3.2.1 线上交互特性对P2P网贷服务的影响 | 第65-67页 |
3.2.2 投资人服务体验对P2P网贷服务的影响 | 第67-68页 |
3.2.3 融资服务特性对P2P网贷服务的影响 | 第68-69页 |
3.3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概念及其维度理论 | 第69-73页 |
3.3.1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的概念界定 | 第69-72页 |
3.3.2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的结构设想 | 第72-73页 |
3.4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量表开发 | 第73-80页 |
3.4.1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测量量表的编制 | 第73-76页 |
3.4.2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测量量表验证研究 | 第76-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4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驱动机制模型 | 第81-105页 |
4.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81-90页 |
4.1.1 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 第81-83页 |
4.1.2 感知价值理论 | 第83-85页 |
4.1.3 感知风险理论 | 第85-87页 |
4.1.4 线上交互理论 | 第87-88页 |
4.1.5 品牌形象理论 | 第88-89页 |
4.1.6 品牌传播理论 | 第89-90页 |
4.1.7 理论评述与启发 | 第90页 |
4.2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驱动机制探索研究 | 第90-99页 |
4.2.1 质化研究设计 | 第90-93页 |
4.2.2 资料分析 | 第93-98页 |
4.2.3 质化研究结果 | 第98-99页 |
4.3 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驱动机制构建 | 第99-104页 |
4.3.1 基于投资人感知视角的驱动机制 | 第99-102页 |
4.3.2 基于平台品牌呈现视角的驱动机制 | 第102-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5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105-128页 |
5.1 研究模型 | 第105-106页 |
5.2 相关假设 | 第106-115页 |
5.2.1 平台品牌传播、平台品牌形象与平台服务品牌资产的关系 | 第106-109页 |
5.2.2 P2P网贷平台品牌形象与投资人感知价值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5.2.3 投资人感知风险、感知价值与平台服务品牌资产的关系 | 第110-112页 |
5.2.4 投资人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与平台服务品牌资产的关系 | 第112-114页 |
5.2.5 线上交互水平在感知风险、感知服务质量与服务品牌资产之间的调节效应 | 第114-115页 |
5.3 研究设计 | 第115-128页 |
5.3.1 相关概念的定义与测量 | 第115-119页 |
5.3.2 预调研及量表的修正 | 第119-127页 |
5.3.3 正式调查问卷的生成 | 第127-128页 |
6 大规模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128-155页 |
6.1 数据获取与描述 | 第128-131页 |
6.1.1 数据收集 | 第128页 |
6.1.2 样本特征描述 | 第128-129页 |
6.1.3 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29-131页 |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131-142页 |
6.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31-136页 |
6.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136-142页 |
6.3 理论模型与假设检验 | 第142-153页 |
6.3.1 直接效应检验 | 第142-149页 |
6.3.2 中介效应检验 | 第149-150页 |
6.3.3 调节效应分析 | 第150-151页 |
6.3.4 假设检验结果 | 第151-153页 |
6.4 探讨与分析 | 第153-155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5-16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5-157页 |
7.1.1 对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结构的研究 | 第155页 |
7.1.2 对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5-156页 |
7.1.3 对P2P网贷平台服务品牌资产驱动机制的实证检验 | 第156-157页 |
7.2 管理对策与建议 | 第157-164页 |
7.2.1 从品牌呈现入手,开展多样化平台品牌沟通活动 | 第157-159页 |
7.2.2 从顾客体验入手,提升平台服务质量感知水平 | 第159-160页 |
7.2.3 从感知风险入手,提高网贷平台风险管理水平 | 第160-162页 |
7.2.4 从服务交互入手,加强投资人与平台之间线上交互 | 第162-163页 |
7.2.5 从顾客关系入手,增进投资人对平台品牌信任与忠诚 | 第163-164页 |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164-166页 |
7.3.1 研究局限 | 第164-165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8页 |
附录 | 第178-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82-183页 |
致谢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