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7页 |
1.2 核心概念的澄清 | 第17-20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22-29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29-32页 |
第2章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的渊源流变 | 第32-62页 |
2.1 罗马法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32-36页 |
2.2 中世纪法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36-40页 |
2.3 近现代大陆法系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40-58页 |
2.3.1 法国民法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40-44页 |
2.3.2 德国民法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44-51页 |
2.3.3 日本民法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51-58页 |
2.4 英美法系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58-62页 |
第3章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的法理分析 | 第62-96页 |
3.1 意思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 | 第63-80页 |
3.1.1 意思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的主要内容 | 第63-66页 |
3.1.2 意思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的法律结构 | 第66-71页 |
3.1.3 意思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的法理基础 | 第71-76页 |
3.1.4 意思主义原理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物上请求权关系辨析 | 第76-80页 |
3.2 衡平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 | 第80-93页 |
3.2.1 衡平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的主要内容 | 第80-84页 |
3.2.2 衡平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的法律结构 | 第84-85页 |
3.2.3 衡平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的法理基础 | 第85-93页 |
3.3 对意思主义和衡平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原理之评析 | 第93-96页 |
第4章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之类型分析 | 第96-126页 |
4.1 意思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之类型 | 第96-105页 |
4.1.1 单一履行行为情况下的类型 | 第97-103页 |
4.1.2 多个履行行为情况下的类型 | 第103-105页 |
4.2 衡平主义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之类型 | 第105-126页 |
4.2.1 利益向第三人的无偿转得 | 第107-108页 |
4.2.2 以骗取的金钱利益进行的清偿 | 第108-113页 |
4.2.3 错误汇兑 | 第113-115页 |
4.2.4 转化物之诉 | 第115-126页 |
第5章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的中国法解释及规则建构 | 第126-147页 |
5.1 中国法上的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 | 第126-129页 |
5.2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的中国法解释 | 第129-139页 |
5.2.1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基本原理之应然选择 | 第130-133页 |
5.2.2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的学理解释 | 第133-139页 |
5.3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的中国法规则建构 | 第139-147页 |
5.3.1 规定方式 | 第139-141页 |
5.3.2 规则设计 | 第141-147页 |
结语 | 第147-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页 |
附录A 三人关系型不当得利若干代表性案例 | 第159-16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