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二元芳香羧酸的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3页
    1.1 配位化学及配位聚合物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配位聚合物的构筑策略第16-24页
        1.2.1 配体在MOFs构筑中的重要作用第16-20页
        1.2.2 溶剂在MOFs构筑中的重要作用第20-22页
        1.2.3 pH在MOFs构筑中的导向效应第22-24页
    1.3 稀土配位聚合物的性质及应用研究第24-33页
        1.3.1 稀土及其配位聚合物概述第24-25页
        1.3.2 发光稀土配位聚合物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第25-28页
        1.3.3 磁性稀土配位聚合物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概况第28-31页
        1.3.4 多孔稀土配位聚合物的在气体存储中的应用第31-33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3-36页
    参考文献第36-43页
第二章 pH调控的系列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光致发光、单分子磁体性能研究第43-84页
    2.1 引言第43-44页
    2.2 实验部分第44-47页
        2.2.1 实验原料与测试手段第44页
        2.2.2 配合物{[Ln_2(PA)_3(H_2O)_(4-x)(DMF)_x]·(DMF)_2·(H_2O)_y}_n (1-11)的合成第44-46页
        2.2.3 配合物{[Ln_2(PA)_3(H_2O)_2(DMF)_2]·(DMF)_3·(H_2O)n(7a–11a)的合成第46-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67页
        2.3.1 配合物 1-11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7-50页
        2.3.2 配合物 7a-11a的晶体结构描述第50-52页
        2.3.3 pH值在配合物自组装过程中的结构导向作用第52-54页
        2.3.4 镧系收缩效应对配合物生成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第54-55页
        2.3.5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PXRD)和热重分析测试第55-58页
        2.3.6 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第58-60页
        2.3.7 配合物的磁性能研究第60-67页
    2.4 本章小结第67-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第三章 溶剂诱导的单晶-单晶转换:分子容器以及客体分子对磁性和铁电性的调控第84-108页
    3.1 引言第84-85页
    3.2 实验部分第85-86页
        3.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手段第85页
        3.2.2 单晶到单晶的转换方法第85-8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6-91页
        3.3.1 溶剂交换后晶体的结构描述及其动态行为第86-89页
        3.3.2 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XRPD图谱第89-91页
    3.4 第二系列配合物在分子容器及可调控磁性和铁电中的应用初探第91-98页
        3.4.1 在丙酮分子容器中的应用第91-94页
        3.4.2 溶剂交换对稀土配合物铁电性质的调控第94-96页
        3.4.3 溶剂交换对稀土配合物磁性的调控第96-98页
    3.5 本章小结第98-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第四章 基于邻菲啰啉羧酸衍生物构筑的铕配位聚合物的荧光响应性质研究第108-129页
    4.1 引言第108-109页
    4.2 实验部分第109-110页
        4.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手段第109页
        4.2.2 配合物[Eu(HL)(L)(H_2O)_2]·2H_2O(1)的合成第109-11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0-122页
        4.3.1 配合物[Eu(HL)(L)(H_2O)_2]·2H_2O(1)的晶体结构描述第110-112页
        4.3.2 配合物1在水中的稳定性研究第112页
        4.3.3 配合物1对金属离子和阴离子的荧光响应行为第112-122页
    4.4 本章小结第122-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第五章 含氮辅助配体调控的一维到三维系列过渡金属配合物及荧光性质的研究第129-150页
    5.1 引言第129-130页
    5.2 实验部分第130-132页
        5.2.1 实验原料和测试手段第130页
        5.2.2 配合物 1-5 的合成第130-13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2-145页
        5.3.1 配合物 1-5 的晶体结构描述第132-140页
        5.3.2 不同长度的含氮辅助配体对配合物 1-5 结构的影响第140-141页
        5.3.3 配合物 1-5 的热稳定性和粉末衍射(XRD)性质研究第141-144页
        5.3.4 配合物 1-5 的固体荧光性能研究第144-145页
    5.4 本章小结第145-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0页
第六章 新型吡啶酰肼与酰腙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第150-171页
    6.1 引言第150页
    6.2 实验部分第150-154页
        6.2.1 实验原料及测试手段第150-151页
        6.2.2 N,N′-二(2-吡啶羧酸甲酰基)-2,6-吡啶羧酸二酰肼(H4L1)的合成与表征第151-152页
        6.2.3 香草醛-2,6-吡啶二甲酰腙(AD)的合成第152-153页
        6.2.4 基于配体AD的系列稀土配合物 1-4 的合成第153-15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54-164页
        6.3.1 配体及配合物1-4 的晶体结构描述第154-163页
        6.3.2 配合物1-4 中的镧系收缩效应第163页
        6.3.3 氢键在配合物1-4 合成及结构中的作用第163-164页
    6.4 本章小结第164-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1页
总结论第171-173页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73-174页
致谢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镁电池的负极腐蚀成膜与电压滞后研究
下一篇: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浪潮动因与时间性特征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