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 1.2 改造对枯落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3 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5-17页 |
| 1.4 改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第17-19页 |
| 1.5 改造对植被的影响 | 第19-21页 |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 1.6.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6.2 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 2 试验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23页 |
| 2.2 样地设置 | 第23-24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2.3.1 枯落物采集与测定 | 第24-25页 |
| 2.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5-26页 |
| 2.3.3 土壤呼吸测定 | 第26页 |
| 2.3.4 样地植物调查 | 第26-27页 |
| 2.3.5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 2.4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3 不同改造模式枯落物分析 | 第29-45页 |
| 3.1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3页 |
| 3.2.1 不同改造模式枯落物蓄积量的变化 | 第29-32页 |
| 3.2.2 不同改造模式枯落物自然持水率及最大持水率的变化 | 第32-34页 |
| 3.2.3 不同改造模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及有效拦蓄量的变化 | 第34-38页 |
| 3.2.4 不同改造模式枯落物持水过程 | 第38-43页 |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4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45-60页 |
| 4.1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 4.2.1 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45-50页 |
| 4.2.2 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50-57页 |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 5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呼吸分析 | 第60-69页 |
| 5.1 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 5.2.1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 | 第61-62页 |
| 5.2.2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 | 第62-64页 |
| 5.2.3 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65页 |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65-69页 |
| 6 不同改造模式物种多样性及保留木、更新苗木生长状况分析 | 第69-78页 |
| 6.1 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 6.2.1 不同改造模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 6.2.2 不同改造模式对保留木生长的影响 | 第71-73页 |
| 6.2.3 不同改造模式对更新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73-75页 |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75-78页 |
| 7 不同改造模式综合评价 | 第78-86页 |
| 7.1 评价方法 | 第78-79页 |
| 7.1.1 标准化决策矩阵 | 第78-79页 |
| 7.1.2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 第79页 |
| 7.1.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79页 |
| 7.1.4 计算灰色关联度 | 第79页 |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4页 |
| 7.3 结论与讨论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6-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10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