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间作小麦玉米的水分竞争与生态位分离机制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7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章 间作水分利用的研究现状第13-27页
    1.1 间作水分利用特征及其调控技术第13-19页
        1.1.1 间作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第13-14页
        1.1.2 间作水分利用特征第14-17页
        1.1.3 间作水分利用调控措施与技术第17-19页
    1.2 间作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分析第19-20页
    1.3 种间竞争与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特征相关关系第20-23页
        1.3.1 作物种内、种间竞争的概述第20-22页
        1.3.2 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生态位理论及其在间作中的应用第23-27页
        1.4.1 生态位理论第23-24页
        1.4.2 生态位理论在间作中的应用第24-25页
        1.4.3 种间竞争对间作生态位的影响第25-27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第27-39页
    2.1 试区概况第27页
    2.2 研究内容第27-29页
    2.3 技术路线图第29页
    2.4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第29-32页
        2.4.1 试验设计第29-30页
        2.4.2 作物田间结构第30-32页
        2.4.3 试验材料和田间管理第32页
    2.5 测定指标和方法第32-39页
        2.5.1 土壤水势第32-33页
        2.5.2 土壤水分及其相关指标第33-35页
        2.5.3 干物质第35页
        2.5.4 产量和产量优势第35页
        2.5.5 生态位分离指数及产量与密度模型第35-37页
        2.5.6 竞争相关指标第37-38页
        2.5.7 耗水量第38页
        2.5.8 水分利用效率第38-39页
第三章 间作小麦玉米土壤水势时空分异对密度和带型的响应第39-48页
    3.1 不同处理土壤水势时间动态第40-48页
        3.1.1 不同间作处理土壤水势时间动态变化第40-43页
        3.1.2 间作不同作物带土壤水势时间动态变化第43-48页
第四章 密度和带型对间作土壤水分迁移时空带动态的影响第48-75页
    4.1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的时间分布特征第48-54页
        4.1.1 不同间作处理土壤含水量时间动态变化第49-51页
        4.1.2 间作不同作物带土壤含水量时间动态变化第51-54页
    4.2 不同处理关键生育期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第54-67页
        4.2.1 不同间作处理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第54-57页
        4.2.2 间作不同作物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第57-67页
    4.3 不同间作处理水分时空迁移特征第67-71页
        4.3.1 间作不同作物带土壤贮水量差异第67-69页
        4.3.2 不同间作处理水分时空迁移的量化第69-71页
    4.4 水分迁移量与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关系分析第71-75页
        4.4.1 水分迁移量与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时间动态的相关关系第71-73页
        4.4.2 水分迁移量与土壤含水量空间动态的相关关系第73-75页
第五章 不同间作处理耗水的时空动态第75-99页
    5.1 不同处理的棵间蒸发量时间动态第75-84页
        5.1.1 不同间作处理的棵间蒸发量时间动态变化第75-80页
        5.1.2 间作不同作物带棵间蒸发时间动态变化第80-84页
    5.2 不同处理耗水的时间变异第84-92页
        5.2.1 不同间作处理耗水的时间变异第84-88页
        5.2.2 间作不同作物带耗水的时间变异第88-92页
    5.3 不同处理耗水结构的时间变异第92-97页
        5.3.1 不同间作处理耗水结构的时间变异第92-95页
        5.3.2 间作不同作物带耗水结构的时间变异第95-97页
    5.4 水分迁移量与耗水相关因子的相关关系第97-99页
第六章 不同间作处理的竞争力和生态位分离指数第99-110页
    6.1 小麦相对玉米的种间竞争力第100-102页
        6.1.1 小麦相对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对密度的响应第100-101页
        6.1.2 小麦相对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对带型的响应第101-102页
    6.2 小麦相对玉米的产量贡献变化第102-105页
        6.2.1 小麦相对玉米的产量贡献变化对密度的响应第102-103页
        6.2.2 小麦相对玉米的产量贡献变化对带型的响应第103-105页
    6.3 小麦间作玉米的相对拥挤指数第105-106页
        6.3.1 相对拥挤指数对密度的响应第105-106页
        6.3.2 相对拥挤指数对带型的响应第106页
    6.4 产量-密度模型和生态位分离指数第106-108页
    6.5 间作水分迁移量与生态位分离指数的相关关系第108-110页
第七章 生态位分离与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第110-124页
    7.1 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表现第110-114页
        7.1.1 不同密度间作的产量表现第110-113页
        7.1.2 不同带型间作的产量表现第113-114页
    7.2 土地当量比和相对产量总和第114-115页
        7.2.1 土地当量比(LER)第114页
        7.2.2 相对产量总和(RYT)第114-115页
    7.3 干物质累积拟合Logistic方程第115-117页
        7.3.1 不同密度间作的Logistic回归方程参数第116-117页
        7.3.2 不同带型间作的Logistic回归方程参数第117页
    7.4 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第117-119页
        7.4.1 不同密度下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第117-118页
        7.4.2 不同带型下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第118-119页
    7.5 产量及水利用效率与水分迁移量的相关关系第119-121页
    7.6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第121-122页
    7.7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生态位分离指数的相关关系第122-124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124-130页
    8.1 结果与讨论第124-127页
        8.1.1 间作土壤水势的时空变化第124-125页
        8.1.2 间作水分时空竞争与互补利用的生态位分离特征第125页
        8.1.3 竞争力与生态位分离对密度和带型的响应第125-126页
        8.1.4 生态位分离对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26-127页
    8.2 主要结论第127-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个人简介第144-145页
导师简介第145-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脉冲电磁场对雪旺细胞的激活作用及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下一篇:磁通解耦型磁力变速永磁无刷电机基础理论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