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钢筋混凝土板受冲切破坏的试验研究简况 | 第12-16页 |
1.2.1 国外试验研究简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内试验研究简况 | 第14-16页 |
1.3 钢筋混凝土板受冲切承载力的理论研究简况 | 第16-18页 |
1.3.1 屈服线理论 | 第16-17页 |
1.3.2 极限平衡法(脱离体模式) | 第17页 |
1.3.3 塑性理论分析 | 第17页 |
1.3.4 桁架比拟法 | 第17-18页 |
1.3.5 非线性有限元的分析方法 | 第18页 |
1.4 国际规范对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 第18-20页 |
1.4.1 中国规范GB50010-2010 | 第18-19页 |
1.4.2 美国混凝土规范ACI 318-11 | 第19页 |
1.4.3 欧洲规范EN 199211:2004 | 第19页 |
1.4.4 欧洲模式规范Model Code 2010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受冲切试验方案 | 第22-31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2-23页 |
2.2 试件设计和制作 | 第23页 |
2.3 试件参数设计 | 第23-25页 |
2.4 混凝土配合比和试件施工 | 第25-26页 |
2.5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2.6 试验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案 | 第27-30页 |
2.6.1 应变测试方案 | 第27-28页 |
2.6.2 板体位移测试方案 | 第28-29页 |
2.6.3 板内裂缝开展过程测试方案 | 第29-30页 |
2.7 试验加载制度 | 第3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受冲切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31-64页 |
3.1 构件材性试验 | 第31-32页 |
3.1.1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第31-32页 |
3.1.2 钢筋抗拉强度试验 | 第32页 |
3.2 试验数据及试验现象整理 | 第32-63页 |
3.2.1 试验现象记录 | 第32-37页 |
3.2.2 荷载-位移曲线 | 第37-42页 |
3.2.3 钢筋应变 | 第42-44页 |
3.2.4 混凝土应变 | 第44-46页 |
3.2.5 钢筋混凝土板冲切破坏板内斜裂缝形成过程测试结果 | 第46-51页 |
3.2.6 试件破坏后板底裂缝分布及冲切锥体形态 | 第51-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受冲切破坏试验分析 | 第64-77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柱截面形状对板柱节点受冲切性能影响 | 第64-68页 |
4.3 纵筋配筋率对板柱节点受冲切性能的影响 | 第68-72页 |
4.3.1 纵筋配筋率对破坏模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2 纵筋配筋率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 冲切破坏锥面角度及控制截面选取讨论 | 第72-73页 |
4.5 钢筋混凝土板受冲切破坏板内斜裂缝形成过程分析 | 第73-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钢筋混凝土板受冲切承载力理论计算 | 第77-92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主要的国际规范公式计算值与本文试验值比较 | 第77-84页 |
5.2.1 欧洲规范EN 199211:2004 | 第78-79页 |
5.2.2 欧洲模式规范MC 2010 | 第79-80页 |
5.2.3 美国规范ACI 318-11 | 第80-82页 |
5.2.4 中国规范GB 50010-2010 | 第82-83页 |
5.2.5 对比小结 | 第83-84页 |
5.3 基于双剪强度理论和刚塑性理论的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 第84-91页 |
5.3.1 混凝土强度准则 | 第84-86页 |
5.3.2 刚塑性理论对于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 | 第86-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