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RPL协议研究与改进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与现状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RPL路由协议的研究 | 第17-34页 |
2.1 RPL路由协议简介 | 第17-20页 |
2.1.1 低功耗有损网络 | 第17页 |
2.1.2 协议概述 | 第17-20页 |
2.2 协议拓扑控制机制 | 第20-25页 |
2.2.1 控制消息报文 | 第20-23页 |
2.2.2 DODAG的形成 | 第23-25页 |
2.3 RPL路由与修复机制 | 第25-28页 |
2.3.1 RPL通信模式 | 第25-27页 |
2.3.2 路由选择机制 | 第27页 |
2.3.3 路由修复机制 | 第27-28页 |
2.4 RPL组网过程功能验证 | 第28-34页 |
第3章 基于能量优化的RPL路由协议的改进 | 第34-59页 |
3.1 路由协议改进现状 | 第34-35页 |
3.2 传感器节点能耗分析 | 第35-38页 |
3.2.1 传感器节点体系结构 | 第35-36页 |
3.2.2 无线通信能耗分析 | 第36-38页 |
3.3 基于最优方向角的环域通信路由拓扑控制模型 | 第38-44页 |
3.3.1 基于节点等级的环域通信拓扑结构 | 第39-41页 |
3.3.2 最优方向角路由模型 | 第41-44页 |
3.4 基于能量均衡的RPL路由协议分簇算法 | 第44-54页 |
3.4.1 网络模型假设 | 第45-49页 |
3.4.2 成簇概率模型 | 第49页 |
3.4.3 成簇算法执行过程 | 第49-51页 |
3.4.4 簇头轮换机制 | 第51-54页 |
3.5 改进的RPL协议路由机制 | 第54-59页 |
3.5.1 骨干网路由机制 | 第54-57页 |
3.5.2 簇内节点间通信机制 | 第57页 |
3.5.3 路由维护机制 | 第57-59页 |
第4章 改进的RPL路由协议设计 | 第59-79页 |
4.1 Contiki操作系统及协议开发工具简介 | 第59-61页 |
4.1.1 Contiki操作系统 | 第59-60页 |
4.1.2 开发工具简介 | 第60-61页 |
4.2 环域通信路由拓扑量化实现 | 第61-62页 |
4.3 分簇阶段报文设计 | 第62-68页 |
4.3.1 簇信息通告报文设计与处理过程 | 第63-66页 |
4.3.2 分簇确认消息报文设计与处理过程 | 第66-68页 |
4.4 网络中的路由机制设计与实现 | 第68-72页 |
4.4.1 候选邻居节点信息收集 | 第68-69页 |
4.4.2 路由消息通告报文设计与处理过程 | 第69-71页 |
4.4.3 目标函数(OEDA_OF)设计与实现 | 第71-72页 |
4.5 网络修复报文设计与实现 | 第72-79页 |
4.5.1 簇头轮换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第72-77页 |
4.5.2 骨干网络中的路由修复与重建 | 第77-79页 |
第5章 仿真测试与性能分析 | 第79-88页 |
5.1 仿真环境概述 | 第79页 |
5.2 仿真与数据分析 | 第79-88页 |
5.2.1 仿真环境配置 | 第79-82页 |
5.2.2 协议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82-87页 |
5.2.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