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潜力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9-11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耕地 | 第19页 |
2.1.2 耕地后备资源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稀缺理论 | 第20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3-27页 |
3.1.1 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3.1.3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5-27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7-28页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 第29-33页 |
4.1 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与分布特征 | 第29页 |
4.2 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与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4.3 研究区宜耕耕地后备资源概况 | 第30-33页 |
第五章 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 第33-51页 |
5.1 评价原则 | 第33-34页 |
5.1.1 限制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 第33页 |
5.1.2 主导性和易解性相结合原则 | 第33页 |
5.1.3 生产性与生态性相结合原则 | 第33-34页 |
5.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4-40页 |
5.2.1 选择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 | 第34-39页 |
5.2.2 明确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0页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0-51页 |
5.4.1 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5.4.2 可开垦宜耕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 第41-45页 |
5.4.3 可复垦宜耕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 | 第45-47页 |
5.4.4 宜耕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7-51页 |
第六章 研究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建议与措施 | 第51-55页 |
6.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 第51-52页 |
6.2 耕地后备资源保障措施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