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民生政府视野下我国政府回应问题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22-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2.1.1 民生政府的内涵 | 第22-24页 |
2.1.2 政府回应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24-26页 |
2.2 民生政府视野下研究我国政府回应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2.2.1 民本行政理论 | 第26-27页 |
2.2.2 顾客导向理论 | 第27页 |
2.2.3 责任政府理论 | 第27-28页 |
2.2.4 公民权利保障理论 | 第28-29页 |
2.3 民生政府对政府回应的价值诉求 | 第29-33页 |
2.3.1 政府回应应具有以民为本的回应意识 | 第30页 |
2.3.2 政府回应应以民众的的需求为基本内容 | 第30页 |
2.3.3 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应及时有效 | 第30-31页 |
2.3.4 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具有前瞻性 | 第31页 |
2.3.5 政府回应必须尊重民众的基本权利 | 第31-33页 |
第3章 民生政府视野下我国政府回应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33-47页 |
3.1 民生政府视野下我国改善政府回应的初步努力 | 第33-36页 |
3.1.1 改善政府回应逐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 第33-34页 |
3.1.2 出台了一些提高政府回应的法规和具体制度 | 第34-35页 |
3.1.3 政府回应渠道和载体得到了长足发展 | 第35-36页 |
3.2 民生政府视野下我国政府回应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1页 |
3.2.1 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回应动力不足 | 第36-37页 |
3.2.2 政府回应内容经常偏离民众需求 | 第37-38页 |
3.2.3 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时效性较差 | 第38-39页 |
3.2.4 政府多局限于被动回应民众已有的需求 | 第39-40页 |
3.2.5 政府回应尊重民众基本权利不够 | 第40-41页 |
3.3 民生政府视野下我国政府回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7页 |
3.3.1 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 | 第41-42页 |
3.3.2 政府自利性的干扰 | 第42-43页 |
3.3.3 公民社会的不发达 | 第43页 |
3.3.4 公务员回应素质和能力不足 | 第43-44页 |
3.3.5 政府回应的载体和渠道不健全 | 第44-45页 |
3.3.6 政府回应的制度供给落后 | 第45-47页 |
第4章 民生政府视野下提高政府回应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47-53页 |
4.1 民生政府视野下国外提高政府回应的基本做法 | 第47-50页 |
4.1.1 美国建设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 | 第47-48页 |
4.1.2 日本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立法保障 | 第48-49页 |
4.1.3 韩国致力于构建公共服务型电子政府 | 第49-50页 |
4.2 民生政府视野下国外提高政府回应的经验借鉴 | 第50-53页 |
4.2.1 树立“顾客至上”的行政理念 | 第50-51页 |
4.2.2 对信息公开进行立法保障 | 第51-52页 |
4.2.3 政府回应渠道的现代化 | 第52-53页 |
第5章 民生政府视野下改善我国政府回应的对策建议 | 第53-62页 |
5.1 打造政府回应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第53-55页 |
5.1.1 加快以塑造回应性行政文化为中心的内部动力建设 | 第53-54页 |
5.1.2 释放以培育公民社会为核心的外部驱动力 | 第54-55页 |
5.2 推进政府回应执行系统的建设 | 第55-56页 |
5.2.1 不断提升公务员的回应素质和能力 | 第55-56页 |
5.2.2 创建以民生为导向的政府回应绩效考核体系 | 第56页 |
5.3 加大以公共政策为主要形式的政府主动回应 | 第56-58页 |
5.3.1 根据民生潜在需求制定公共政策 | 第56-57页 |
5.3.2 在信息公开与民意征询基础上进行公共政策调整 | 第57-58页 |
5.4 推动政府回应载体和渠道建设不断发展完善 | 第58-60页 |
5.4.1 进一步完善传统回应载体和渠道的建设 | 第58页 |
5.4.2 加快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现代化回应载体和渠道建设 | 第58-60页 |
5.5 建立健全与政府回应相关的法规制度体系 | 第60-62页 |
5.5.1 建立健全保障政府回应长期有效运行的法律法规 | 第60页 |
5.5.2 完善政府回应民生需求的公共财政制度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