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评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评述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公共政策主体伦理价值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22-32页 |
2.1 公共政策主体伦理价值的概念分析 | 第22-23页 |
2.1.1 伦理 | 第22页 |
2.1.2 价值 | 第22-23页 |
2.1.3 公共政策主体 | 第23页 |
2.2 公共政策主体伦理价值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2.2.1 行政伦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有限理性”理论 | 第24页 |
2.2.3 公共政策理论 | 第24页 |
2.3 公共政策对政策主体伦理价值的要求 | 第24-27页 |
2.3.1 公共利益导向 | 第25页 |
2.3.2 公平的价值选择 | 第25-26页 |
2.3.3 公共责任意识 | 第26-27页 |
2.3.4 正义的品质 | 第27页 |
2.4 影响公共政策主体伦理价值的因素分析 | 第27-32页 |
2.4.1 人性假设 | 第27-29页 |
2.4.2 道德教育 | 第29-30页 |
2.4.3 主流价值观 | 第30页 |
2.4.4 行政伦理立法 | 第30-32页 |
第3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主体伦理价值偏差的分析 | 第32-39页 |
3.1 公共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偏差的表现 | 第32-34页 |
3.1.1 功利主义导向 | 第32-33页 |
3.1.2 公共责任意识不足 | 第33页 |
3.1.3 个体美德缺失 | 第33-34页 |
3.2 公共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偏差的危害 | 第34-37页 |
3.2.1 公共政策制定的非公共性 | 第34-35页 |
3.2.2 公共政策执行高成本 | 第35-36页 |
3.2.3 公共政策监控缺失 | 第36-37页 |
3.3 公共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偏差的原因 | 第37-39页 |
3.3.1“理性经济人”对利益的追逐 | 第37页 |
3.3.2 美德培育重视程度不足 | 第37页 |
3.3.3 伦理立法不完善 | 第37-39页 |
第4章 发达国家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建设的经验 | 第39-43页 |
4.1 美国公务人员行政伦理价值建设的经验 | 第39-41页 |
4.1.1 出台行政伦理规范的专项法规 | 第39-40页 |
4.1.2 设置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关 | 第40-41页 |
4.1.3 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 第41页 |
4.2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经验 | 第41-43页 |
4.2.1 道德教育的内容经过严格挑选 | 第41-42页 |
4.2.2 道德教育的方式覆盖全面广泛 | 第42-43页 |
第5章 政策主体伦理价值增强的建议 | 第43-50页 |
5.1 建立公务人员与公民双向信任的伦理关系 | 第43页 |
5.2 树立公共利益导向有效抵制官本位思想 | 第43-44页 |
5.3 客观区分“公共人”、“经济人”、“社会人” | 第44-45页 |
5.3.1 客观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 第44页 |
5.3.2 树立人性可后天引导的观念 | 第44-45页 |
5.4 强化道德教育以培养主体的美德 | 第45-47页 |
5.4.1 引导主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 第45-46页 |
5.4.2 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 第46页 |
5.4.3 完善道德教育考评机制 | 第46-47页 |
5.5 调和责任冲突以提升公共责任意识 | 第47-48页 |
5.5.1 协调责任观念中的伦理冲突因素 | 第47页 |
5.5.2 加强行政问责体系建设 | 第47-48页 |
5.6 推进行政伦理立法进程 | 第48-50页 |
5.6.1 制定行政伦理的专项法律 | 第48页 |
5.6.2 设立独立的伦理监督机关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