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4-2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2章 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9-4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9-32页 |
2.1.1 地方府际协同治理的内涵及特征 | 第29-30页 |
2.1.2 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30-32页 |
2.2 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的缘起 | 第32-33页 |
2.2.1 传统官僚制体系难以适应现代政府治理 | 第32-33页 |
2.2.2 区域治理缺乏有效的动力操作机制 | 第33页 |
2.3 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33-38页 |
2.3.1 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 | 第33-35页 |
2.3.2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 第35-36页 |
2.3.3 激励理论 | 第36-37页 |
2.3.4 协同治理理论 | 第37-38页 |
2.4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 第38-42页 |
2.4.1 京津冀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释义 | 第38-39页 |
2.4.2 京津冀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模型作用机理及现实指向 | 第39-42页 |
第3章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现状分析 | 第42-56页 |
3.1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演进历程 | 第42-45页 |
3.1.1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探索时期 | 第42-43页 |
3.1.2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发展时期 | 第43页 |
3.1.3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实质进步阶段 | 第43-45页 |
3.2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50页 |
3.2.1 京津冀地方府际协同利益一边倒 | 第46页 |
3.2.2 行政内部刚性压力较强且外在压力欠缺 | 第46-48页 |
3.2.3 中央政策供给不充分以及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 | 第48-49页 |
3.2.4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地方政府恶性竞争严重 | 第49-50页 |
3.3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50-56页 |
3.3.1 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缺失 | 第50-51页 |
3.3.2 京津冀地方政府利益整合机制和信任机制阙如 | 第51-52页 |
3.3.3 传统官僚制的制约 | 第52页 |
3.3.4 正式制度不健全与非正式规则盛行 | 第52-53页 |
3.3.5 京津冀三地有限理性的桎梏 | 第53-54页 |
3.3.6 行政区对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的束缚 | 第54-56页 |
第4章 国外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56-63页 |
4.1 美国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经验启示 | 第56-57页 |
4.1.1 美国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经验 | 第56-57页 |
4.1.2 经验启示 | 第57页 |
4.2 德国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57-59页 |
4.2.1 德国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实践 | 第57-58页 |
4.2.2 经验借鉴 | 第58-59页 |
4.3 日本地方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样本分析 | 第59-63页 |
4.3.1 日本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59-60页 |
4.3.2 样本经验 | 第60-63页 |
第5章 完善京津冀府际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路径举要 | 第63-71页 |
5.1 引力提升 | 第63-65页 |
5.1.1 培植平等的协同治理主体 | 第63-64页 |
5.1.2 构建立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 | 第64-65页 |
5.2 推力强质 | 第65-66页 |
5.2.1 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65页 |
5.2.2 发掘非政府组织的推力作用 | 第65-66页 |
5.3 压力优化 | 第66-68页 |
5.3.1 构建开放性政府以确保公民参与的外在压力 | 第66-67页 |
5.3.2 确立全面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来保证必要的内在压力 | 第67-68页 |
5.4 阻力消除 | 第68-71页 |
5.4.1 植入协同治理理念并规范地方政府掠夺之手 | 第68-69页 |
5.4.2 完善消弭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体系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