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程序设计论文

面向复杂网络的结构模式挖掘及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2 研究目标第17-19页
    1.3 复杂网络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第19-21页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第21-22页
    1.5 论文组织结构第22-24页
    1.6 本章小结第24-26页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第26-40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为什么需要复杂网络的数据挖掘第26-27页
    2.3 复杂网络结构模式挖掘技术工作综述第27-32页
        2.3.1 复杂网络子图同构计算技术第28-30页
        2.3.2 复杂网络的图概述技术第30-32页
    2.4 复杂网络中传播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第32-34页
        2.4.1 情感分类技术第32-33页
        2.4.2 信息传播模型及技术第33-34页
    2.5 复杂网络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项目第34-37页
    2.6 现有问题和不足第37-39页
    2.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复杂网络中的数据挖掘框架第40-54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复杂网络数据挖掘框架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第40-41页
    3.3 复杂网络的数据模型第41-48页
        3.3.1 基本概念和定义第41-44页
        3.3.2 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特性第44-46页
        3.3.3 复杂网络的信息传播动力学行为第46-48页
    3.4 复杂网络数据挖掘的框架第48-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基于虚连接和实连接的复杂网络概述方法第54-82页
    4.1 引言第54-56页
    4.2 虚拟图模型的提出第56-63页
        4.2.1 复杂网络中带属性的图模型第56-59页
        4.2.2 虚拟图中节点的分类第59-63页
    4.3 基于虚连接和实连接的复杂网络概述算法SGVR第63-68页
        4.3.1 算法概述第63-65页
        4.3.2 基于相似连接同构的分类方法第65-67页
        4.3.3 算法效率的评估第67-68页
    4.4 面向群组的算法优化第68-74页
        4.4.1 针对分类优化的节点调整第68-73页
        4.4.2 优化的有效性评估第73-74页
    4.5 实验结果与性能评估第74-78页
        4.5.1 实验数据集及评价指标第74-76页
        4.5.2 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评估第76-78页
    4.6 本章小结第78-82页
第5章 基于邻接树的复杂网络查找方法第82-108页
    5.1 引言第82-85页
    5.2 问题定义与描述第85-86页
    5.3 基于模式匹配的算法框架及其性能评估第86-92页
        5.3.1 基于模式匹配的算法框架第86-90页
        5.3.2 不同邻近模式的性能评估第90-92页
    5.4 基于邻接树的索引构建第92-99页
        5.4.1 邻接树结构第92-97页
        5.4.2 索引构建第97-99页
    5.5 查询过程重构第99-101页
        5.5.1 邻接树的连接操作第99页
        5.5.2 查询顺序的优化第99-101页
    5.6 实验结果及性能评估第101-106页
        5.6.1 真实网络数据集第101-104页
        5.6.2 人造数据集第104-106页
    5.7.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6章 基于情感分析的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模型第108-138页
    6.1 引言第108-110页
    6.2 相关研究基础第110-114页
        6.2.1 传统的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第110-112页
        6.2.2 典型的免疫策略第112-114页
    6.3 问题描述第114-116页
    6.4 基于情感分析的SIS模型第116-124页
        6.4.1 基本概念第117-120页
        6.4.2 基于情感分析的SIS模型的提出第120-121页
        6.4.3 临界值λ_c与免疫者最终密度r_f的计算第121-124页
    6.5 实验分析及评估第124-136页
        6.5.1 人工网络数据集第124-126页
        6.5.2 真实社交网络数据集第126-133页
        6.5.3 临界值λ_c与免疫者最终密度r_f的实验结果第133-134页
        6.5.4 模型实验效果的评估第134-136页
    6.6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第7章 结论和展望第138-144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38-140页
        7.1.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38-140页
        7.1.2 论文创新点第140页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40-141页
    7.3 未来工作展望第141-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62-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荆浩《笔法记》研究--水墨山水画走向成熟之里程碑
下一篇:复杂网络节点影响力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