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 1.1 水质基准概述 | 第9-11页 |
| 1.2 国外水质基准的研究动态 | 第11-18页 |
| 1.2.1 美国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 | 第11-16页 |
| 1.2.1.1 水生生物基准推导方法 | 第11-12页 |
| 1.2.1.2 生态学营养物基准推导方法 | 第12-16页 |
| 1.2.2 欧盟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 | 第16-17页 |
| 1.2.3 荷兰的水质基准推导方法 | 第17-18页 |
| 1.3 国内水质基准的研究动态 | 第18-22页 |
| 1.3.1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 1.3.2 湖泊营养物基准的研究动态 | 第19-21页 |
| 1.3.3 我国河口及河流营养物基准的研究动态 | 第21-22页 |
| 1.4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 1.4.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22-23页 |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2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 2.1.3 藻种 | 第25-26页 |
| 2.2 浮游藻的培养及测定指标 | 第26-29页 |
| 2.2.1 浮游藻的培养 | 第26-28页 |
| 2.2.2 测定的指标 | 第28-29页 |
| 2.3 浮游藻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 2.3.1 浮游藻生物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 2.3.2 浮游藻活体叶绿素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29页 |
| 2.4 压力-响应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2.5 生态学基准值的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 2.6 浮游藻叶绿素a含量与活体叶绿素荧光强度的线性关系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大辽河口营养物基准值的制定方法 | 第32-42页 |
| 3.1 大辽河口的自然环境状况 | 第32页 |
| 3.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3.2.1 调查区域 | 第32-33页 |
| 3.2.2 采样和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3.3 频数分布法建立大辽河口营养物基准 | 第33-35页 |
| 3.3.1 营养物指标的选择 | 第33页 |
| 3.3.2 频数分布法 | 第33-34页 |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5页 |
| 3.4 根据简单线性回归(SLR)模型建立大辽河口营养物基准 | 第35-36页 |
| 3.5 根据室内模拟-非线性拟合建立大辽河口营养物基准值 | 第36-39页 |
| 3.5.1 大辽河口营养盐PO_4~(3-)/TP和DIN/TN比值的确定 | 第36页 |
| 3.5.2 根据室内模拟-非线性拟合法建立大辽河口营养盐基准 | 第36-39页 |
| 3.5.2.1 浮游藻的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 3.5.2.2 大辽河口营养物的生态基准值 | 第37-39页 |
| 3.6 不同方法建立的大辽河口营养物基准值的比较 | 第39-40页 |
| 3.7 营养物基准值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40-41页 |
| 3.8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盐度对营养物基准值的影响 | 第42-59页 |
| 4.1 盐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 4.2 盐度为15时大辽河口营养物的生态基准值 | 第43-48页 |
| 4.2.1 浮游藻在不同DIN浓度下的生长曲线 | 第43页 |
| 4.2.2 浮游藻在不同DIN浓度条件下培养液中营养盐的浓度变化 | 第43-45页 |
| 4.2.3 浮游藻在不同PO_4~(3-)浓度下的生长曲线 | 第45页 |
| 4.2.4 浮游藻在不同PO_4~(3-)浓度条件下培养液中营养盐的浓度变化 | 第45-47页 |
| 4.2.5 大辽河口营养盐的生态基准值 | 第47-48页 |
| 4.3 盐度为25时大辽河口营养物的生态基准值 | 第48-50页 |
| 4.3.1 浮游藻的生长曲线 | 第48-49页 |
| 4.3.2 大辽河口营养物的生态基准值 | 第49-50页 |
| 4.4 盐度为31时大辽河口营养物的生态基准值 | 第50-54页 |
| 4.4.1 浮游藻的生长曲线 | 第50-51页 |
| 4.4.2 大辽河口营养盐的生态基准值 | 第51-53页 |
| 4.4.3 不同盐度下大辽河口TN和TP的基准值 | 第53-54页 |
| 4.5 大辽河口现场模拟的营养物基准值 | 第54-57页 |
| 4.5.1 采样站位及理化参数 | 第54页 |
| 4.5.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 4.5.3 国内外基准值或标准值的比较 | 第57页 |
| 4.6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营养盐结构变化对浮游藻营养盐响应值的影响 | 第59-66页 |
| 5.1 PO_4~(3-)浓度变化对DIN生态响应值的影响 | 第59-63页 |
| 5.1.1 浮游藻的生长曲线(固定盐度为31) | 第59-60页 |
| 5.1.2 浮游藻在不同PO_4~(3-)浓度下的DIN生态响应值 | 第60-63页 |
| 5.2 DIN浓度变化对PO_4~(3-)生态响应值的影响 | 第63-65页 |
| 5.2.1 浮游藻的生长曲线(固定盐度为31) | 第63-64页 |
| 5.2.2 浮游藻在不同DIN浓度下的PO_4~(3-)生态响应值 | 第64-65页 |
| 5.3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6-67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 附录1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