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和危害 | 第11-15页 |
1.2.1 多环芳烃的性质和危害 | 第11-13页 |
1.2.2 邻苯二甲酸酯的性质和危害 | 第13-15页 |
1.3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多环芳烃的吸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3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 | 第17-18页 |
1.4 农业废弃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1 农业废弃物的组成 | 第18页 |
1.4.2 农业废弃物的改性方法 | 第18-21页 |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4-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 玉米秸秆的改性 | 第25-26页 |
2.2.1 秸秆的改性方法和预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2.2.2 鼠李糖酯改性玉米秸秆 | 第26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26-28页 |
2.3.1 元素组成分析 | 第26-27页 |
2.3.2 化学结构分析 | 第27页 |
2.3.3 材料内部晶体结构 | 第27页 |
2.3.4 表面微观特征分析 | 第27-28页 |
2.4 吸附实验 | 第28-30页 |
2.4.1 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4.2 吸附速率实验 | 第28-29页 |
2.4.3 等温吸附实验 | 第29页 |
2.4.4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污染物浓度分析 | 第30页 |
2.6 吸附模型 | 第30-32页 |
2.6.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2.6.2 等温吸附模型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玉米秸秆改性制备吸附剂过程及其表征 | 第33-45页 |
3.1 改性方法的优化 | 第33-37页 |
3.1.1 酸化预处理 | 第33-34页 |
3.1.2 酶水解对原始玉米秸秆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3 鼠李糖酯改性秸秆 | 第35-36页 |
3.1.4 酸化预处理和酶或鼠李糖酯结合改性的秸秆对菲的吸附性能 | 第36-37页 |
3.2 玉米秸秆改性前后的结构及性质特征 | 第37-44页 |
3.2.1 表观形貌分析 | 第37-38页 |
3.2.2 元素和比表面积分析 | 第38-39页 |
3.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0-41页 |
3.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1-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改性玉米秸秆对疏水性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和机理 | 第45-63页 |
4.1 改性玉米秸秆对菲的去除特性和机理 | 第45-56页 |
4.1.1 改性玉米秸秆对菲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45-48页 |
4.1.2 改性玉米秸秆对菲的吸附热力学特性 | 第48-50页 |
4.1.3 改性玉米秸秆对菲的等温吸附特性 | 第50-53页 |
4.1.4 改性玉米秸秆对菲的解析研究 | 第53-54页 |
4.1.5 改性玉米秸秆吸附菲的机理 | 第54-56页 |
4.2 改性玉米秸秆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去除特性和机理 | 第56-60页 |
4.2.1 改性玉米秸秆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56-58页 |
4.2.2 改性玉米秸秆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等温吸附特性和吸附机理 | 第58-60页 |
4.3 与其他吸附材料比较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页 |
研究特色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