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问题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1. 个人信息的界定 | 第14-21页 |
1.1 个人信息的概念 | 第14-17页 |
1.2 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 第17-21页 |
2.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类型 | 第21-31页 |
2.1 窃取型获取行为 | 第21页 |
2.2 其他类型的获取行为 | 第21-27页 |
2.2.1 “非法获取”的理解 | 第22-23页 |
2.2.2 “其他方法”的界定 | 第23-27页 |
2.3 几种特殊行为方式 | 第27-31页 |
2.3.1 手机定位行为 | 第27-28页 |
2.3.2 私人侦探 | 第28-29页 |
2.3.3 人肉搜索 | 第29-31页 |
3. “情节严重”的判断 | 第31-40页 |
3.1 “情节严重”判断的理论分歧 | 第31-32页 |
3.2 本罪“情节严重”的实践和学理分歧及其评析 | 第32-36页 |
3.2.1 本罪中“情节严重”的实践分歧及评析 | 第32-34页 |
3.2.2 本罪中“情节严重”的学理分歧及评析 | 第34-36页 |
3.3 本罪“情节严重”的判断标准 | 第36-40页 |
3.3.1 行为方式情节 | 第36页 |
3.3.2 数量情节 | 第36-37页 |
3.3.3 结果情节 | 第37-38页 |
3.3.4 补充性情节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