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5页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8页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一、学术意义 | 第8-9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9页 |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一、国外有关文化理论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国内有关文化建构的研究 | 第10-11页 |
| 三、国内有关小茅坡营苗族的研究 | 第11-13页 |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一、文化 | 第13页 |
| 二、文化建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田野调查点概况 | 第15-21页 |
| 第一节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形成过程 | 第15-16页 |
| 一、大历史背景下的形成原因 | 第15页 |
| 二、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形成 | 第15-16页 |
| 第二节 小茅坡营苗族村的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小茅坡营苗族村的社会环境 | 第17-18页 |
| 第四节 小茅坡营苗族村的生计方式 | 第18-21页 |
| 一、种植业 | 第18-19页 |
| 二、林业 | 第19页 |
| 三、畜牧业 | 第19页 |
| 四、采集渔猎业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传统文化概述 | 第21-35页 |
| 第一节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语言文化 | 第21-23页 |
| 一、苗语的历史源流 | 第21-22页 |
| 二、苗语在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中的传承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民族教育 | 第23-25页 |
| 一、家庭中的教育 | 第23-24页 |
| 二、学校教育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民间信仰 | 第25-28页 |
| 一、自然崇拜 | 第25-26页 |
| 二、图腾崇拜 | 第26页 |
| 三、祖先崇拜 | 第26-27页 |
| 四、鬼神崇拜 | 第27-28页 |
| 第四节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民族认同 | 第28-35页 |
| 一、年俗中的民族认同 | 第28-31页 |
| (一)苗年 | 第29-30页 |
| (二)春节 | 第30-31页 |
| 二、村寨建筑文化中的民族认同 | 第31-35页 |
| (一)半边吊脚楼 | 第31-32页 |
| (二)瓦房 | 第32-33页 |
| (三)砖石房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的文化建构 | 第35-57页 |
| 第一节 民族文化建构的内容与现状 | 第35-48页 |
| 一、民族语言文化的建构 | 第35-39页 |
| (一)自上而下的引导性建构 | 第35-37页 |
| (二)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建构 | 第37-39页 |
| 二、民族地区教育的选择 | 第39-44页 |
| (一)家庭教育的选择 | 第39-41页 |
| (二)学校教育的选择 | 第41-44页 |
| 三、民族民间信仰的强化 | 第44-48页 |
| (一)自然崇拜 | 第44页 |
| (二)图腾崇拜 | 第44-45页 |
| (三)祖先崇拜 | 第45-46页 |
| (四)鬼神崇拜 | 第46-48页 |
| 第二节 民族文化建构中的民族认同 | 第48-52页 |
| 一、“外源性”建构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一)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 | 第49-50页 |
| (二)学者的研究与民族认同 | 第50页 |
| 二、“内源性”建构对民族认同的作用 | 第50-52页 |
| 第三节 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文化建构的动因 | 第52-53页 |
| 第四节 对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文化建构的理论探讨 | 第53-57页 |
| 一、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 | 第53-54页 |
| 二、布迪厄“场域”概念 | 第54-57页 |
| (一)政治“场域” | 第54-55页 |
| (二)学术“场域” | 第55页 |
| (三)经济文化“场域” | 第55页 |
| (四)各个“场域”力量相互博弈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对小茅坡营苗族历史移民群体文化建构的反思 | 第57-60页 |
| 第一节 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面临的困惑 | 第57-58页 |
| 一、“原生态文化”的反思 | 第57页 |
| 二、“民俗文化村”的“孤岛”形态 | 第57-58页 |
| 第二节 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的策略 | 第58-60页 |
| 一、选择代表性文化 | 第58-59页 |
| 二、遵循“我者”意愿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