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锂电池组多通道主动均衡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大功率电池发展概述 | 第11-13页 |
1.3 电池管理系统概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4.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2 均衡技术研究与分析 | 第17-38页 |
2.1 参数检测方法研究 | 第17-25页 |
2.1.1 参数检测的滤波研究 | 第17-18页 |
2.1.2 单体电压检测研究 | 第18-22页 |
2.1.3 总电压检测 | 第22-24页 |
2.1.4 温度检测 | 第24-25页 |
2.2 均衡电路研究 | 第25-29页 |
2.2.1 电阻分流均衡 | 第26-27页 |
2.2.2 开关电容均衡 | 第27-28页 |
2.2.3 电感储能均衡法 | 第28页 |
2.2.4 多绕组变压器 | 第28-29页 |
2.3 多通道主动均衡技术 | 第29-31页 |
2.3.1 现有均衡电路的缺点 | 第29-30页 |
2.3.2 新型的主动均衡方式 | 第30-31页 |
2.4 本系统采用的均衡技术 | 第31-36页 |
2.4.1 双向反激式直流变换器的优势 | 第31-32页 |
2.4.2 双向反激式直流变换器工作原理 | 第32-34页 |
2.4.3 本系统采用的均衡方式原理图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38-58页 |
3.1 系统方案设计 | 第38-40页 |
3.1.1 应用背景介绍 | 第38-39页 |
3.1.2 系统硬件结构 | 第39-40页 |
3.2 均衡模块电路设计 | 第40-55页 |
3.2.1 微控制器选型 | 第40-42页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第42-44页 |
3.2.3 时钟电路设计 | 第44页 |
3.2.4 复位电路设计 | 第44-45页 |
3.2.5 隔离CAN接口 | 第45-46页 |
3.2.6 隔离RS485接口 | 第46-48页 |
3.2.7 隔离SPI通信接口 | 第48-49页 |
3.2.8 继电器输出电路设计 | 第49页 |
3.2.9 光耦输入电路设计 | 第49-50页 |
3.2.10 参数检测电路设计 | 第50-52页 |
3.2.11 均衡电路设计 | 第52-55页 |
3.3 PCB布局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8-78页 |
4.1 软件功能设计 | 第58页 |
4.2 开发环境介绍 | 第58-59页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9-75页 |
4.3.1 前后台软件介绍 | 第59-61页 |
4.3.2 软件总体结构 | 第61-62页 |
4.3.3 软件初始化 | 第62-63页 |
4.3.4 前台软件设计 | 第63-64页 |
4.3.5 后台软件设计 | 第64-75页 |
4.4 上位机设计 | 第75-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测试与验证 | 第78-87页 |
5.1 测试条件 | 第78-79页 |
5.2 驱动波形实验 | 第79-80页 |
5.3 参数检测试验 | 第80-82页 |
5.3.1 电压检测实验 | 第80-82页 |
5.3.2 温度检测试验 | 第82页 |
5.4 均衡测试 | 第82-86页 |
5.4.1 均衡通道电流实验 | 第82-83页 |
5.4.2 均衡时间实验 | 第83-86页 |
5.4.3 24节电池扩展均衡实验 | 第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7-88页 |
6.1 总结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 | 第92-93页 |
附录 1 | 第9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