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现状研究 | 第15-18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32页 |
2.1 公允价值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公允价值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2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2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3-25页 |
2.2.3 盈余管理的方法 | 第25页 |
2.2.4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 第25-27页 |
2.3 新准则下公允价值的应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7-32页 |
2.3.1 金融工具中公允价值应用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投资性房地产中公允价值应用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资产减值中公允价值应用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9页 |
2.3.4 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应用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应用及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30页 |
2.3.6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应用及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3章 医药类上市公司实证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3.1.1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 | 第32页 |
3.1.2 投资收益与盈余管理 | 第32-33页 |
3.1.3 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 | 第33页 |
3.1.4 营业外收入与盈余管理 | 第33页 |
3.2 研究变量选择 | 第33-35页 |
3.2.1 被解释变量 | 第34页 |
3.2.2 解释变量 | 第34页 |
3.2.3 控制变量 | 第34-35页 |
3.3 研究模型构建 | 第35-38页 |
3.3.1 盈余管理模型 | 第35-37页 |
3.3.2 检验模型 | 第37-38页 |
第4章 医药类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分析 | 第38-57页 |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40页 |
4.2 盈余管理模型的回归分析 | 第40-43页 |
4.3 盈余管理的变动 | 第43-46页 |
4.4 检验模型的相关性及共线性分析 | 第46-51页 |
4.4.1 2012年变量的相关性和共线性分析 | 第46-47页 |
4.4.2 2013年变量的相关性和共线性分析 | 第47-48页 |
4.4.3 2014年变量的相关性和共线性分析 | 第48页 |
4.4.4 2015年变量的相关性和共线性分析 | 第48-49页 |
4.4.5 2012-2015年总体变量的相关性和共线性分 | 第49-51页 |
4.5 检验模型回归分析 | 第51-57页 |
4.5.1 2012年样本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4.5.2 2013年样本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4.5.3 2014年样本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4.5.4 2015年样本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4.5.5 2012-2015年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 第55-57页 |
第5章 政策与建议 | 第57-60页 |
5.1 加强医药类上市公司内部管理 | 第57-58页 |
5.1.1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 第57页 |
5.1.2 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 | 第57-58页 |
5.1.3 加强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 | 第58页 |
5.2 加强医药类上市公司外部建设 | 第58-60页 |
5.2.1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 | 第58页 |
5.2.2 构建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 第58页 |
5.2.3 加强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 | 第58-59页 |
5.2.4 加强外部监管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