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地表景观格局变化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2.1 城市热环境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1.1 城市热环境的主要监测方法 | 第16-17页 |
2.1.2 城市热环境的时空变化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城市热环境效应形成机制研究 | 第18-19页 |
2.2 景观格局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2.1 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研究 | 第20页 |
2.2.2 城市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 第20-21页 |
2.3 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 | 第21-23页 |
2.3.1 单通道算法 | 第21-22页 |
2.3.2 劈窗算法 | 第22页 |
2.3.3 多通道算法 | 第22-23页 |
2.4 不透水面提取方法研究 | 第23-25页 |
2.4.1 传统方法 | 第23页 |
2.4.2 基于光谱与几何特征的遥感方法 | 第23-24页 |
2.4.3 人工智能方法 | 第24-25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25-33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8页 |
3.1.1 研究区自然环境特征 | 第25-26页 |
3.1.2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28页 |
3.2 数据预处理 | 第28-33页 |
3.2.1 数据来源与介绍 | 第28-29页 |
3.2.2 数据预处理 | 第29-33页 |
4 关键问题研究 | 第33-46页 |
4.1 不透水面提取 | 第34-39页 |
4.1.1 水体掩膜 | 第34页 |
4.1.2 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法 | 第34-35页 |
4.1.3 城市建成区指数法 | 第35-36页 |
4.1.4 结果及比较分析 | 第36-39页 |
4.2 地表温度反演 | 第39-42页 |
4.2.1 辐射亮温计算 | 第40页 |
4.2.2 地表比辐射率估算 | 第40页 |
4.2.3 大气平均作用温度估算 | 第40-41页 |
4.2.4 大气透射率估算 | 第41页 |
4.2.5 地表温度估算 | 第41页 |
4.2.6 结果及精度分析 | 第41-42页 |
4.3 城市地表景观与热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42-46页 |
4.3.1 相关分析 | 第43页 |
4.3.2 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4.3.3 主成分分析 | 第44-46页 |
5 成都市不透水面及城市热环境时空分析 | 第46-56页 |
5.1 不透水面分析 | 第46-51页 |
5.1.1 行政区分析 | 第46-47页 |
5.1.2 剖面线分析 | 第47-49页 |
5.1.3 时空变化分析 | 第49-51页 |
5.2 热环境分析 | 第51-56页 |
5.2.1 行政区分析 | 第51-52页 |
5.2.2 圈层分析 | 第52页 |
5.2.3 时空变化分析 | 第52-56页 |
6 城市地表景观与热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56-63页 |
6.1 单因素分析 | 第56-61页 |
6.1.1 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56-57页 |
6.1.2 植被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57-59页 |
6.1.3 水体与地表温度的关系 | 第59-61页 |
6.2 多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