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论文--陈列、展览工作论文

博物馆陈列艺术叙事形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1-13页
        1.3.1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界定第11页
        1.3.2 博物馆陈列叙事空间设计第11-12页
        1.3.3 叙事性设计与文学叙事的异同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第14-15页
第二章 博物馆陈列艺术叙事性设计研究发展状况第15-28页
    2.1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概述第15页
        2.1.1 博物馆的概念第15页
        2.1.2 博物馆的职能第15页
    2.2 国外博物馆陈列艺术理论与实践第15-20页
        2.2.1 国外博物馆艺术的陈列设计发展历程第16-18页
        2.2.2 国外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叙事性设计研究现状第18-19页
        2.2.3 博物馆的分类第19-20页
    2.3 国内博物馆陈列艺术理论与实践第20-22页
        2.3.1 国内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发展历程第20-22页
        2.3.2 国内博物馆陈列艺术研究现状第22页
    2.4 叙事学的概念第22-24页
        2.4.1 叙事学的界定第23页
        2.4.2 空间叙事性与空间叙事学的异同第23-24页
        2.4.3 空间叙事性的概念第24页
        2.4.4 博物馆陈列艺术之中空间叙事性的概述第24页
    2.5 叙事学的基本形式与功能第24-26页
        2.5.1 叙事学的结构研究第24-25页
        2.5.2 叙事学的形式研究第25-26页
    2.6 叙事性的功能研究第26-27页
        2.6.1 叙事性的功能界定第26页
        2.6.2 彰显叙事的主题性第26页
        2.6.3 突出叙事的目的性第26页
        2.6.4 保持叙事的完整性第26-27页
        2.6.5 注重叙事的持续性第27页
    2.7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博物馆叙事性陈列空间的调研分析第28-41页
    3.1 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类博物馆第28-33页
        3.1.1 考古通鉴类博物馆—以南京六朝博物馆为例第28-30页
        3.1.2 军事类博物馆—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流砥柱”展为例第30-31页
        3.1.3 纪念类博物馆—以胡耀邦纪念馆为例第31-32页
        3.1.4 城市类博物馆—以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展”为例第32-33页
    3.2 自然历史与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第33-36页
        3.2.1 自然历史类—以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为例第33-34页
        3.2.2 科学技术类—以北京天文馆为例第34-36页
    3.3 文化保留与艺术展示类博物馆第36-39页
        3.3.1 文化保留类博物馆馆—以中国黑茶博物馆为例第36-38页
        3.3.2 艺术类博物馆—以中国美术馆为例第38-39页
    3.4 综合类博物馆—以大英博物馆为例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博物馆陈列艺术叙事形式的理论探讨第41-55页
    4.1 物馆陈列艺术叙事形式的基本组成部分第41-43页
        4.1.1 博物馆叙事内容设计第41-42页
        4.1.2 叙事的形式要素第42-43页
    4.2 博物馆陈列艺术叙事性表现手法第43-48页
        4.2.1 多样的叙事角度第43页
        4.2.2 灵活的叙事顺序第43-47页
        4.2.3 多样的叙事立场第47-48页
    4.3 组织方式第48-49页
        4.3.1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第48页
        4.3.2 叙事节奏第48-49页
    4.4 博物馆陈列艺术中的空间演绎第49-52页
        4.4.1 陈列空间的叙事特性第50页
        4.4.2 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融合形成的叙事空间的特殊性第50-51页
        4.4.3 叙事空间的多维性第51页
        4.4.4 叙事空间的科学性第51-52页
    4.5 博物馆陈列叙事性形式之中情景对话第52-54页
        4.5.1 叙事展示的趣味性第52页
        4.5.2 叙事展示的艺术化第52页
        4.5.3 叙事展示的生活化第52-53页
        4.5.4 叙事展示的互动化第53-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株洲市博物馆叙事性设计案例探讨第55-70页
    5.1 株洲市博物馆叙事性设计的基本要素第55-57页
        5.1.1 株洲市博物馆叙事主题第55页
        5.1.2 株洲市博物馆叙事角色第55页
        5.1.3 株洲市博物馆叙事内容第55-57页
    5.2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叙事性设计的表现第57-60页
        5.2.1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叙事性设计的叙事角度第57-59页
        5.2.2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叙事性设计的叙事顺序第59-60页
        5.2.3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叙事性设计的叙事立场第60页
    5.3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叙事性的组织方式第60-64页
        5.3.1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形式中的叙事时间第60-63页
        5.3.2 株洲市博物馆民俗文化展厅陈列设计中的叙事节奏第63-64页
    5.4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形式叙事性设计探讨第64-69页
        5.4.1 株洲市博物馆叙述空间与物理空间形式的交融第64-67页
        5.4.2 株洲市博物馆陈列形式的情景对话第67-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1页
    6.1 结论第70页
    6.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hapely理论的PPP模式下水下隧道风险利益均衡研究
下一篇:聚合类移动新闻客户端运营的现状和策略--以“今日头条”为例